□ 本報記者 張維
我國的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法制正在積極完善中,在過去五年間,其所發揮的作用被一系列銳減的數據所證實。
《法制日報》記者今日從民政部獲悉,與“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歷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因災死亡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減少86.7%、22.6%、75.6%、38.8%、13.2%。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
5年因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
就全球而言,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都依然嚴峻。“每秒鐘就有5人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功成說。
我國是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的國家。以過去5年為例。5年間,各類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態勢,年均造成3.1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900多萬人次,倒塌房屋近70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70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00多億元。
尤其是2012年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澇、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和甘肅岷縣漳縣地震、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和“威馬遜”超強臺風、2015年波及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尼泊爾強烈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對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深圳光明新區特別重大滑坡事故等其他突發事件應對處置,也對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挑戰。
“面對復雜嚴峻的災害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國家減災委及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協同聯動,高效有序應對了系列重大自然災害,綜合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說。
27省份成立省級減災委員會
政府在防災減災中無疑占據主體地位。據竇玉沛介紹,“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災害分級管理、屬地管理為主”的減災救災領導體制進一步確立,在歷次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處置中得到檢驗。
據了解,國家減災委員會綜合協調作用不斷強化,全國27個省(自治區)成立省級減災委員會,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縣成立了減災委員會或綜合減災救災協調機構,部分省份成立了減災委專家委。多部門救災應急聯動機制、災情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進一步健全,救災工作效率、效能顯著提升。
有關減災救災的制度近年來密集出臺。云南、江西、貴州、安徽、湖北5省相繼制定出臺《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實施辦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民政部推動國辦重新修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制定了救災應急工作組規程,多次修訂完善救災應急、冬春救助等工作規程,各地結合實際修訂本級救災應急預案,預案的實用性、可操作性不斷增強。
民政部還研究制定了《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損失統計制度》,印發實施了加強災害評估、心理援助、裝備建設等多個指導意見,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8部委制定出臺《關于加強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減災救災重點工作得到有力推進。
減災投入主體重政府輕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5年間,在全國災情總體偏輕情況下,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救災投入力度,提高了災害應急救助、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和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等3項中央救災補助標準,平均提升幅度達78%,確定15個省(自治區)、699個縣為高寒、寒冷地區,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標準較一般地區提高40%。
中央財政為中西部地區1096個多災易災縣購置民政救災應急專用車輛,沈陽、哈爾濱、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拉薩、格爾木、烏魯木齊等9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先后投入或即將投入使用,累計采購價值9.83億元的中央救災物資,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針對各類自然災害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158次,累計向災區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495.21億元,調撥帳篷50.8萬頂、棉衣被242.2萬件(床)、折疊床21.2萬張等中央救災物資,為災區救災應急、過渡期安置、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和物資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不可否認,目前,在減災投入方面,我國政府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大包大攬,地方作用受限,市場投入準入門檻高,呈現出減災投入主體重政府、輕市場,重家庭、弱社會;中央責任重、地方責任不明等特征。”鄭功成說。
鄭功成認為,我國亟待通過深化改革來優化減災投入現狀,妥善處理政府與其他主體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發揮公共投入利益誘導機制,綜合治理和重點應對相結合。
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200個
竇玉沛透露,今年將修改完善“關于推進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從災害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律規范體系等方面推進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改革試點示范。加強跨部門協作,推動應急避難場所、社區綜合減災等部門聯合規章的研究和制定。
推進多災易災地區地市級和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指導各地創建2016年度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200個。完善災害保險制度,擴大農房保險、農業保險、巨災保險制度等覆蓋和試點范圍。
為妥善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還將修訂完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等應急預案,推進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的協調機制建設,指導地方開展救援救助工作。
研究調整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政策,提升災后道路搶通、通信保障、物流運輸、醫療防疫、應急產品供應等措施的應急保障水平。加強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能力建設,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水平。規范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作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