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重慶老農來瓊海做育種試驗 望有企業(yè)合作培育水稻材料

    海口網(wǎng)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6-05-15 09:28

      重慶老農來瓊海做育種試驗

      只有小學文化 沒科研經(jīng)費 沒退休工資

      張朝勛展示他的“農民高級技師”證書。

      張朝勛在采集優(yōu)質水稻材料。

      他沒有專家的榮譽稱號,也沒有國家正規(guī)單位的退休待遇;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僅有一本農業(yè)部頒發(fā)的“農民高級技師”證書。

      從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員到從事水稻科研育種,他堅持了35年。今年他在16畝田園試驗了1500多個水稻材料,目前正是采集材料最佳時機。5月8日,南國都市報記者根據(jù)線索在瓊海龍壽洋水稻品種試驗田找到了這位67歲的老人張朝勛。

      他戴一幅寬邊老花鏡,凌亂的頭發(fā)夾雜著汗水與灰塵,草帽下又黑又瘦的臉頰顯得十分蒼老而憔悴。但他在稻田間行走是那么地匆忙,手中拿著分裝紙袋正在采集優(yōu)良的稻種材料。他說,再不抓緊采集就來不及了。采訪也就稻田里進行,他一邊干活,一邊講述著自己搞水稻育種的曲折經(jīng)歷。

      從“放牛娃”到育種技術員

      張朝勛老人來自重慶江津市雙福鎮(zhèn),說起小時候的經(jīng)歷,他連連說“那時候家里太窮太窮了”。

      在他12歲時候,因父親患病,為了幫助家里多掙些工分,只讀完小學的張朝勛就輟學回家,為大集體放牛。直到1978年,生產隊抽調幾名農業(yè)技術員學習水稻制種。

      1982年,他以考試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被江津縣種子公司錄用,當年就培育出畝產130多斤的雜交水稻材料。而當時該縣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僅47.54斤,當年10月,他就被選派來海南陵水進一步學習雜交水稻鑒定制種和培育技術。

      由于工作頗有成績,1988年他被調到重慶一家種子公司。1999年11月,他獲得國家農業(yè)部頒發(fā)的“農民高級技師”職稱證書。

      沒文憑走到哪都只是打工者

      張朝勛雖然有國家認可的“高級技師”證書,可卻沒有文憑,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也正是因為沒有更高的文憑,走到哪里都是個打工者的身份。

      張朝勛說,從1982年到1988年在江津縣種子公司工作期間,指導的制種產量總是比別人要高,可身份卻是個臨時工;后來到重慶市種子公司仍然是個臨時工,在那里一直工作到2006年。

      2006年,勞動合同法(草案)實施后,種子公司為了少一個負擔,就把58歲的張朝勛辭退了,種子公司只補償了1萬元,其他就再也沒有什么待遇了。老伴2006年因視網(wǎng)膜脫落失明了,至今還在老家靠內弟照顧著。

      張朝勛為了生計,從2008年到2015年,先后在重慶、貴州、海南等地的私營種子公司或農科所繼續(xù)打工從事水稻育種研究。

      政府出地合作搞育種試驗

      多次來海南做水稻育種的張朝勛,盡管有育種技術在身,就因自己僅是個農民,沒有獲得有關單位和部門的認可,更沒有任何科研經(jīng)費支持。正在他不甘放棄,又苦于沒有別的辦法助他繼續(xù)完成科研時,轉機出現(xiàn)了。

      2015年10月份時,經(jīng)熱心人牽線,張朝勛找到瓊海市嘉積鎮(zhèn)政府主任科員雷乃益,商議想在龍壽洋合作搞水稻育種試驗。經(jīng)討論決定,嘉積鎮(zhèn)政府出土地和人力給予了大力支持,由張朝勛老人負責育種技術,在龍壽洋劃出16畝試驗田進行水稻育種試驗。鎮(zhèn)政府還給張朝勛配了2名助手,每個月還支付2500元的生活補貼,并提供住宿。

      張朝勛說,這要感謝嘉積鎮(zhèn)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否則,自己積攢多年的水稻育種材料就沒地方培育。

      沉甸甸的稻穗田間長勢喜人

      5月的海南島,烈日炎炎,酷暑難耐。

      記者在龍壽洋水稻品種試驗田看到,上百塊標示牌寫著“農民稻1號”“農民稻2號”“農民稻151號”等不同編號,分別插在田中稻穗之間加以區(qū)別。這些名稱是經(jīng)過鎮(zhèn)政府同意后張朝勛老人自己取的,他說是農民搞水稻育種就該叫“農民稻”。

      稻穗沉甸甸,稻桿高的稻穗很肥實,稻桿矮的稻穗稻谷密密麻麻。張朝勛老人左挑右選,伸手抬起一株稻穗就喜不自禁地說:“你看這個稻穗好長,至少有45厘米。”見他用卷尺一量,“哎喲,50厘米哩!這是最長的了。穗子在40至45厘米的就有好多好多,選都選不過來。”張朝勛老人樂呵呵地說道。

      張朝勛老人說,在這16畝田里共育有1500多個試驗材料。現(xiàn)在正是采集材料時期,每天僅有3個人實在忙不過來。

      人單力薄盼有育種企業(yè)合作

      據(jù)介紹,多年來,張朝勛由于自己沒有資金,雖然做的是水稻育種科研,但之前都是給別人打工。就這樣折騰了多年都沒有自己完整的一個新品種認定。

      一個水稻新品種的誕生,一般需要12個生長世代以上的選育,即使在海南這種熱帶氣候條件下進行一年兩季的水稻品種選育,也要六年以上的時間。張朝勛老人現(xiàn)在培育的許多水稻材料都需要通過比較試驗。

      讓張朝勛擔憂的是,隨著年老體弱,力不從心,而自己掌握的選種技術如果沒有接班人傳承,那就太可惜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通過南國都市報尋找種子公司(育種企業(yè))合作,利用他現(xiàn)有的來之不易的水稻材料再進一步培育。若有意向的單位可與張朝勛老人聯(lián)系,聯(lián)系電話:188 7687 3392。

    ?

    ?

    相關鏈接:

    李克強向湄公河五國領導人贈送雜交水稻大米
    三亞干旱致1600畝農作物干枯 水稻空殼果樹無果
    國家水稻公園、東岸濕地公園、白鷺公園景觀初步設計方案出爐
    袁隆平不再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官職”

    ?

    相關鏈接:
    袁隆平不再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官職”
    國家水稻公園、東岸濕地公園、白鷺公園景觀初步設計方案出爐
    三亞干旱致1600畝農作物干枯 水稻空殼果樹無果
    李克強向湄公河五國領導人贈送雜交水稻大米
    [來源:南國都市報] [作者:陳康]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wǎng)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jié)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fā)現(xiàn)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wǎng)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