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銅仁市江口縣云舍村,農村淘寶、郵樂購、為米網、供銷社貴農網等電商平臺工作人員在演示下單過程。千龍網記者于振華攝
洋廚子進貧困村為老人做壽宴凸顯電商“鏈接力”
在巍峨秀麗的梵凈山下,坐落著一個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的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云舍村。千百年來,云舍村的土家族一直保留著古樸的風情習俗。時光荏苒,2015年,云舍村發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2015年的一天,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云舍村一位土家族媳婦為給92歲的公公慶祝壽辰,她在“村淘”服務站訂購了一桌意大利餐。隨即,阿里集團立即協調商家派來3名洋大廚,他們在當天現身云舍村現場制作意大利餐,讓老人既大開眼界,又大開洋葷。
日前,江口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何興榮告訴千龍網記者,根據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部署和省、市“大數據、大扶貧”兩大戰略行動,江口縣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互聯網+農業+精準扶貧”和“互聯網+旅游”的戰略思路。力爭通過兩年時間,把江口縣打造成為“全國電商扶貧示范縣”和“全國智慧旅游示范縣”。
“我們主要從3個方面狠抓落實,一是把農村電商作為推進農旅結合、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的有力抓手。”何興榮解釋說,江口是個農業縣,也是一個旅游縣,處處是景,聞名遐邇的佛教名山梵凈山座落縣境西北,在銅仁市全域旅游發展中,承擔著提速領跑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江口縣實施“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工業新型化、城市園林化”發展戰略,堅持“農業圍繞旅游調整結構,工業圍繞旅游開發產品,城市圍繞旅游優化服務”,積極推進“工農互動,農旅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江口全縣已經建成農業公園1個、農業觀光園2個、民族風情寨3個、農家樂225家,解決農村就業20000多人,帶動3000多戶20000多人脫貧。
結合產業基礎,江口縣引入農村淘寶、郵樂購、為米網、供銷社貴農網等電商和大數據平臺,對內“鏈接”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工業企業,對外“鏈接”市場和消費者,以此更有效地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避免了農業盲目跟風和工業產能過剩。
“二是把農村電商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手段。”何興榮介紹說,這樣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有效解決“買難、買貴”問題,降低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目前,江口全縣已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58個,實現鄉鎮街道100%覆蓋和新政村40%的覆蓋,惠及人口18.6萬人,每月為老百姓代購400萬元以上,可節約成本40余萬元。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有效解決“難賣、賤賣”問題,積極引導全縣70余家工農企業、專業合作社、旅游景區賓館酒店,進入淘寶網、為米網和電商云等網絡平臺展銷。2015年,江口縣農特產品和工業品線上交易額近7000萬元,占全縣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10%,實現了江口縣農村電商的良好開局。
“三是把農村電商作為召喚人才回歸、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途徑。”何興榮指出,江口縣通過發展農村電商,幫助貧困戶和返鄉農民工參與電商創業就業,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自從農村電商工作開展以來,江口縣有2500多名在外青年報名到綜合服務站創業,有150人通過了合伙人考核,他們將成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生力軍。
在2016至2017年兩年內,江口縣將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120個,實現村村全覆蓋,培育孵化網商150家、網貨供應商10家,著力推進全縣農特產品全網營銷,實現“上行與下行、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形成城市與農村“信息互聯互通、產品雙向流通”的良好局面。
此外,江口縣積極鼓勵貧困戶開辦網店,銷售農產品,對暫不具備開辦網店條件的貧困村,鼓勵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未就業大學生和貧困村在校大學生以及致富能人,在鄉鎮服務站、縣服務中心開設扶貧網店,代銷農特產品。
信息高速公路通進山區農村電商扶貧“接二連三”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在貴州各地山區采訪期間,千龍網記者發現,貴州各地不僅通過交通扶貧先修看得見的高速公路,以打開山區脫貧的大門,還通過精心打造看不見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產業,為山區百姓鋪設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貴陽市貴安區大數據產業孵化園,千龍網記者了解到,該產業孵化園主要發展大數據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及基礎信息服務、傳感及智能終端產品制造、大數據應用服務及大數據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五大塊,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全面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富有創業、創新、創意、創造活力的園區。
自從2014年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搶抓大數據落戶貴陽機遇,提出打造“大數據+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鄉村旅游”發展戰略,將電子商務作為一項助農增收的抓手,開啟農業“接二連三”新時代。所謂“接二連三”就是指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體現資源優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優勢產業,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為主體的第二產業,發展以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物流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加快實現農業“接二連三”,解決貧困農村農特產品賣得掉、賣得快、賣得好的問題,有效帶動農民致富、農業增效、農村發展。
日前,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給千龍網記者解釋說,電商扶貧是指將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為貧困群眾創造就業和創業機會,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以電商促市場、以市場帶基地、以基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新型扶貧工作方式。電商扶貧屬生態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成長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既能培育貧困農村新的經濟增長極,又確保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
根據電商扶貧規劃,貴州將建設一批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服務站和網點,支持和孵化一批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培育一批農村電子商務能人,打造一批適合互聯網銷售的農特產品品牌,健全農村物流快遞配送網絡,提高農特產品的商品轉化率。這些措施也是貴州貧困農村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電商扶貧在貴州已經趨于常態。”葉韜介紹說,2015年10月22日,在貴州電商扶貧現場推進會上,就明確提出將電商平臺企業、物流企業、產品加工企業匯集到“電商扶貧園區”,實現要素聚焦,打造一批電商專業鄉鎮、電商專業村,帶動一批電商特色產業發展,形成電商企業“百花齊放”的局面。
“電商扶貧園區”的具體做法是由貴州省扶貧辦將安排1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采取“基礎資金+績效”的方式用于貴州省印江、松桃、碧江、江口、惠水、務川、正安、施秉、興仁、冊亨等10個縣區的電商扶貧試點,每縣將安排1000萬元的扶貧資金,以購買設備及培育人才。目前,貴州專項扶貧資金第一期試點各縣先安排600萬元,第二期通過考核評估,按工作開展情況撥付,以此探索電商扶貧業態、運行程序、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經驗。
從2016年起,貴州省將每縣每年培訓電商扶貧人員不少于1000人次,通過縣級電商中心和鄉村站點建設,引導10000戶貧困農戶上網交易,人均增收1000元,通過電商扶貧脫貧40000人;2016年縣級電商中心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電商網點覆蓋50%的貧困村;2017年縣級電商中心各項功能基本具備,電商網點覆蓋90%的貧困村,打造100個國家或省級示范項目1000個特色網店、10000個電子商務服務站,圍繞扶貧產業開發農特產品,打好“貴品”戰略的扶貧戰役,每個縣創建1至3個主打網售產品及若干小品牌。
此外,貴州省出臺2016年重點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和電商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推進政策,對貧困家庭開設網店給予網絡資費補助、小額信貸的支持政策,實現所有貧困村扶貧專業合作社全覆蓋,通過產業幫扶脫貧63萬人。
“要滿腔熱情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引進和培育一批骨干企業、電商創客,大力開展電商職業教育,讓更多企業和年輕人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在一次視察中指出,創新電子商務模式,積極探索線上與線下、境內與境外、傳統與現代等發展模式,推動“黔貨出省”,讓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出市場、走出貴州。(文/千龍網記者于振華)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追憶李保國教授:心系農民 情灑太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