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鄺曉霞
記者觀察
如果把主干道比作城市的“大動脈”,那背街小巷則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是否通暢,不僅關系市民的切身利益,還直接影響城市的文明形象。5月31日晚,本報“記者巡街”全媒體報道組與文明觀察員對美蘭區海府街道龍舌路進行走訪,發現“雙創”工作開展后,整條街道仿佛“脫胎換骨”,環境變好了,出行暢通了,群眾的滿意度也更高了。
現象
統一規劃設計?文明氛圍濃
平坦筆直的瀝青路,古香古色的沿街店鋪,設計精致的街面壁畫訴說著一個個中華美德故事……晚上7時許,一場大雨過后,“記者巡街”全媒體報道組來到龍舌路,看到了背街小巷——過去是“被遺忘的角落”,如今和主要道路和繁華街區一樣,也有了靚麗的容顏。盡管剛剛下過雨,路面不見積水,道路仍然保持干凈整潔。
位于海府街道的龍舌路,全長848米,寬7米,東接海府路,西接和平南路延長線,集商業、教育、聚居于一身,雖屬于背街小巷,卻是人流量密集區。近些年來,由于設計規劃年代久遠,該街巷內多處路面坑洼不平、破損,加上私宅與商業功能混合交叉、立面長久得不到維護等原因,出現了占道經營、噪聲擾民、“臟亂差”反復等現象。
如今,站在干凈整潔的人行道上,一眼望去,龍舌路兩側的店鋪風格統一,招牌以朱紅色牌匾為底,店名均為立體設計,“龍形”圖案裝飾在側,古樸典雅。
深入走訪,見店鋪“門前三包”到位,電動車自覺停放在劃線區域,在一面面墻上,昔日“牛皮蘚”廣告被一幅幅精美的壁畫代替。
社區
背街小巷改造?文明意識是難點
“‘雙創’開展之后,龍舌路被列為背街小巷改造示范點之一,修復了部分破損路面、瀝青罩面、排污管清淤、人行道鋪設面包磚、兩側立面街景粉刷。”龍舌坡社區網格員陳冬紅去年4月到社區工作,見證了這條街巷“雙創”前后的變化。
龍舌坡社區主任肖師孟告訴記者,由于龍舌路屬于老街巷,一直以來存在居民私自亂搭建鐵皮屋、亂搭灶臺以及夾縫垃圾過多、衛生差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龍舌坡社區在背街小巷開展了清理掃除工作,拆除了亂搭建的鐵皮屋、灶臺并清運垃圾。
“背街小巷改造,居民、商戶的文明意識是難點,剛開始做工作的時候會遭受不理解,”肖師孟指了指龍舌路與銀坡路交界處的一間雞飯店,“這個店之前桌椅都擺到外面,嚴重出店經營,剛開始勸導他們不聽,后面又屢次勸說,這才肯配合了。”
為了讓店鋪經營者、居民將“雙創”入耳入腦入心,社區成立了紅袖章志愿巡邏隊,不僅每天對龍舌路的“門前三包”、居民文明行為進行勸導,還利用周末時間開展環境衛生清潔。此外,社區還每個月都對商戶進行衛生評比,以此帶動各個店鋪的積極性。
文明觀察員
舊貌換新顏?期待成果保持
在對龍舌路進行走訪之后,文明觀察員紛紛點贊,文明觀察員王彪不禁感嘆:“如果每條背街小巷都能做到這個程度,海口離‘雙創’成功就不遠了!”
文明觀察員李萍曾在龍舌路附近從事居家養老工作,每次路過龍舌路,感受最深的就是各種味道、聲音的混雜。“看這里,原來有個烤乳豬的攤,旁邊就是一個垃圾轉運站,各種味道混在一起,特別難聞。”此外,每到早晚高峰期,附近接送龍峰實驗小學的家長經過,小車喇叭聲、攤販叫賣聲又是一片嘈雜。
此番巡街,李萍四處尋找當年印象深刻的烤乳豬攤點,卻遍尋不著,最后向路人一打聽,原來該攤點也有了自己的店面!“挺好的,畢竟占道經營影響了市容市貌,還堵塞交通。”注意到這一個小小的轉變,李萍感到欣喜不已。
流動攤販占道經營、電動車隨意停放……文明觀察員余占榮回憶起3年前來龍舌路所見,印象就是一個字——亂!“看到背街小巷也能做到這么漂亮,確實感到挺欣慰的。”余占榮說。
巡街過程中,余占榮頻頻入店與店鋪經營者進行交流,這使得他留意到一些需要改進之處,如店鋪招牌風格雖統一化了,但存在亮燈不統一的問題,“因為招牌是社區統一管理的,店主也無從下手,建議后期維護還需加強。”
看到有個別車輛違停,文明觀察員王彪指出,目前人行道設置較寬,如適當加寬機動車道,可設置些臨時車位,以解決停車難題。
“背街小巷改造成果令人驚喜,但也不容易,期待能夠保持、不反彈。”巡街最后,文明觀察員們都由衷寄予希望。
海口網6月1日訊
?
相關鏈接:
記者巡街:直擊“雙創”開展后背街小巷之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