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現場。 李晨韻 攝
圖為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現場。 李晨韻 攝
圖為“不同地域民宿的設計和運營”對話沙龍現場。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5月31日電(江耘 林波李佳赟)城市化的滾滾洪流之下,民宿已然成為一種詩意棲居的代表。5月31日,備受民宿行業期待的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舉行,來自各地的民宿專家針對不同區域的民宿設計和運營上演“頭腦風暴”,共同倡導民宿生態保護,探尋文化長青。
生態保護還原原始自然狀態
坐靠雪山山脈出海口,鳥瞰宜蘭灣的絕佳視野,隱身山林的蜻蜓石民宿,擁有遠離塵囂的景致,同時提供飯店等級的餐飲和服務。
民宿的主人石正人是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長大后一直在大城市里求學、工作,反而讓他對大自然的情感愈發強烈,在退休之后,選擇賣掉臺北的資產,落腳臺灣宜蘭縣頭城鎮打造民宿。
在蜻蜓石,石正人將客人吃不完的食物用來喂昆蟲,而養殖的昆蟲則是用來喂養雞鴨,雞鴨的糞便用來澆灌種植物,如此循環往復。“我們民宿的一大特點便是可持續發展,讓生態更加健康。”在石正人看來,這個模式在一般的民宿都可實行,并且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蜻蜓石民宿是臺灣眾多民宿中的一員,如果說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機遇給了它一往無前的力量,那么屬于這片土地的榮光則給了民眾享受美的視角。
而在與臺灣一海相隔的浙江桐廬,追求自然的民宿也正在蓬勃發展。
2013年之前,項愷是杭州的一個設計師,2013年之后,他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創造一個“世外桃源”中,而“秘境”就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
“秘境”藏匿在桐廬的大山深處,地處中國最美縣城桐廬莪山畬族文化村,是一個海拔近500米的隱秘山谷,也是杭州唯一一個少數民族村落。
居于村落間,融于村民中,這便是項愷理想中的民宿。在他看來,民宿應該融于當地的生活,而不是一個獨立體。項愷設計的民宿風格就是自然風,利用木頭、石頭等當地材料裝修而成,“我們的民宿基本不用油漆,大部分都是使用原木,保持原生態。”
民宿經濟的快速崛起,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田園牧歌式的幻想,亦為鄉建注入了一種新的動力。山水之上,田野之間,散落在浙江桐廬山水中的一座座民宿,保留了柴扉小院、古舊的外墻……鄉土氣息迎面撲來。綿延了千年的耕讀文化,借由一座座被細心改造的鄉間舊宅,得以生發出一幅田園鄉居圖景。
文化長青復興鄉村沉睡資源
山水為衣,文化為核,借用沉睡鄉村資源,鄉間民宿煥發長青魅力。
白天,蜻蜓與蝴蝶翩翩起舞;夜晚,螢火蟲與星星相伴點亮夜空。這幅場景時常出現在蜻蜓石民宿,石正人表示:“經營民宿主要是對生活經驗的分享。”
蜻蜓石民宿的建筑以水泥、鋼骨和玻璃為主,前方是無邊際泳池,坐擁太平洋海岸美景,彰顯度假氣息。而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蘊含主人人生觀和理念,關于蜻蜓石,他們有說不完的故事。
喜愛老物件的石正人總是將收藏的古董放置于民宿間,讓來往的客人感受這份歷史的傳承。“這些物件讓歷史與人連接在一起,就像生活中也需要時間傳承。”
這份感悟,不舍民宿總經理張峰感同身受。
在張峰看來,很多人做民宿不是因為懷揣夢想,就是因為喜歡。“我們看到一個老的房子、一段石橋、一段殘墻,這些東西真正感動了這些人,留下來做民宿。”
至于喜歡的原因,張峰歸納為:文化和生活層面。在他看來,現在浙江的老房子就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他希望這些文化永不枯萎墜落,“在很多年之后,我們的后代還可以看到中國文化。”
隨著國內城市的大規模建設,飛速運行的“城市速度”讓張峰感覺到了文化的缺失,“我們很壓抑,甚至有些窒息,想要逃避這個城市,和泥土、雨水親近一點。”
基于這兩點原因,不舍民宿應運而生。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表示,如今,民宿已由原來的家庭式旅游,變成了融合鄉村文化的綜合載體。
羅德胤表示,在民宿建設中,民宿主人可以將民俗、鄉村文化等作為民宿的“生命線”,以特色來打開市場、博得青睞。“比如主人可為游客提供當地的特色餐飲,在房間中點綴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和創造機會使游客能融入當地傳統節日或節慶活動。”羅德胤說。
詩和遠方彰顯民宿情懷
生活不只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民宿承載的不僅是當地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還有民宿主人的情懷。
日本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休息時間并不多,且工作強度大,在日本民宿協會會長小林聽江看來,“日本民宿經營相當于隨時歡迎你回家,可以吃到很好的料理,又可以泡溫泉,這應該是大部分民宿經營者的想法。”
與日本民宿不同的是,項愷則將民宿作為寄托情懷的重要載體。
在青山隱隱中,潺潺溪水伴隨著鳥鳴聲,剪一束新鮮的花束放在客廳茶幾,起身眺望遠方,錯落有致的峽谷梯田、山巒、云海、竹林,項愷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狀態,生活在這里,情系在山野,“不僅僅是喜歡,更是情懷。”
黃泥小瓦馬頭墻,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榮耀;回廊掛落花格窗,鐫刻著一段歲月的傳奇。悠閑的下午,陽關懶散地灑在青石板上,仿佛時光駐足,定格往昔的幸福記憶。
此時此刻,關于旅行的慢生活,已彌漫期間。
在石正人看來,民宿即賴以生活的家,“在這個家中,我種菜、養雞,隨時歡迎來訪的客人,愿意為他們講述這個家的故事。”為了讓四方來客體驗這份“情懷”,石正人的所有員工都來自于當地,“在人與人交流時便能體會到當地的特色。”
不僅是石正人,張峰對“情懷”一詞也頗有感慨。
張峰表示,未來公司投資裝修的民宿將重新返還于當地村民,“希望最后不管誰接手,都能把民宿的魂一直做下去,而村民原汁原味的東西能使項目更加增彩。”
當城市的鋼筋水泥步步蠶食著曾經的自然鄉土,當記憶里的小橋流水人家漸行漸遠,人們記憶中的“鄉愁”正逐漸變為“愁鄉”。但隨著一個個融合了“情懷”的民宿漸次鋪開,鄉村經濟正逐漸復興。
據悉,此次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人民政府、國際休閑產業協會、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指導,杭州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桐廬縣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共同主辦,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特別支持,日本民宿協會、臺灣民宿協會海外華文傳媒協會、杭州市商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協辦。(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