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呂春榮)抓魚,劃船,看海……隨著汛期的來臨,近期,南方多個城市再度上演街頭“踏浪看海”。為何一場暴雨就能讓一座城市“癱瘓”?為何“年年治澇,年年澇”?“城市看海”再現,中國城市的“面子”與“里子”又一次成為輿論焦點話題。?
資料圖:6月1日,武漢市出現大到暴雨天氣。據當地水務部門消息稱,降雨中心位于江南地段,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達97-115毫米左右,全市20處地段出現漬水,多處道路被淹,不少轎車被困。圖為市民騎著電動車水中前行。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大雨襲城:南方多城現嚴重內澇
5月31日起,南方入汛來第16輪強降雨襲擊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地雨勢最猛。隨著強降雨的到來,城市澇情連連不斷,南方多個城市先后開啟“看海”模式。
6月1日早晨,湖北多地迎來強降雨,省會武漢遭遇了一場今年最強暴雨,城區數十處地段出現嚴重內澇,網友上傳的“來武漢看海”照片在網絡熱傳。
近期,“城市看海”不僅出現在武漢,南昌、九江、重慶等地也紛紛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
近年來,“城市看海”并不是新鮮話題,每逢夏季,從南至北,中國許多城市都要輪番經歷這樣特別的“雨”考。2010年,廣州發生“5.7”特大暴雨,當時一周降雨量沖破百年紀錄,廣州全城“水漫金山”,中心城區118處地段顯現內澇水浸,其中44處嚴重水浸。
2012年7月,北京的一場全城內澇更是引發全國聚焦。當月21日至22日,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曾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及洪澇災難,北京市內更是遭遇嚴重內澇。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張家團去年6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介紹,“2012、2013、2014這三年我們有一個統計,平均每年100多個城市受到外洪內澇的威脅,2012年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2014年125座城市內澇,這里邊就包括了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資料圖:6月2日,江西南昌遭受持續暴雨襲擊,城區嚴重內澇,汽車通過積水處猶如開船。劉占昆 攝年年治澇,年年澇的“怪圈”難除
近年來,針對城市內澇,包括武漢在內,中國多地重拳出擊治理城市內澇,但年年治澇、年年澇的“怪圈”似乎一直存在。
記者檢索發現,早在2013年,武漢就曾部署推進“排水建設三年攻堅計劃”,投資129.85億元,新改擴建排水泵站25座,新建排水管網400公里,新改建排水港渠33條,完善17個排水系統,優先解決群眾關心和社會高度關注的水源地、易漬水區域等突出問題。
在近期同樣發生嚴重內澇的南昌,據媒體報道,早從2003年開始,南昌投入20億元資金,綜合改造5大排水系統,實施12大工程30多個子項目。
年年澇,連連澇,逢雨必澇”的城市頑疾,為何久治不愈?
長期研究城市問題,曾任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的魏后凱對中新網記者說,中國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是最大的問題。
“過去在中國城市建設上,城市管理者重建設、輕管理,重地面、輕地下。整個地下管網建設沒有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在一些小城鎮,更是沒有建設地下管網。地下管網沒有建立起來,許多城市的排水系統就顯得相當薄弱。”魏后凱說。
除了地下管網,地面建設不合理也是導致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此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專業研究分院副院長孔彥鴻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內澇問題也和當前城市建造太快、大量硬化面積增長等有直接關系。
“城市地上大范圍的硬化面積飛速擴大,注重地上建造,而地下的設施建造卻沒有跟上,許多地面透水渠道都被擋住了。”孔彥鴻說。
有評論稱,要告別“城市看海”,城市建設必須回到責任與科學。實際上,許多城市不是沒有提升排水能力,但是城市擴張過快,超出其承載能力,而且不少地段建設沒有嚴格按照規劃來,不斷產生新的內澇隱患點。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焦勝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政府治澇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摸查工作,摸清地下管網情況以及城市基本的蓄水能力,之后,再進行相關的系統性規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長規劃、對癥下藥。
資料圖:6月1日,車輛在江西九江市街頭積水路段勇往直前。當天,江西九江地區遭受暴雨襲擊,城區部分路段積水嚴重,交通受阻。據介紹,自6月1日起,中國南方迎來了入汛以來第16輪強降雨過程。目前,強降雨最強區域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江西、浙江等6省有暴雨。胡國林攝城市如何告別“逢雨必澇”?
城市“看海”現象頻發,到底該如何破解?當前,“海綿城市”的概念,正走入中國城市治澇的視野。
所謂的“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魏后凱認為,建設“海綿城市”確實可以有效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治澇是系統性的工程,關鍵在于建設好城市的地下管網,再者也在于加強政府的相關管理,其次,也可以使用一些最新的技術手段及建設模式。
誠然,“海綿城市”也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有評論稱,一些城市,抓住“海綿城市”就以為找到包治百病的藥方,卻不考慮有無徑流通道,一哄而上建設,結果事與愿違。教訓在前,城市管理者必當汲取,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習慣思維,改變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頂層設計,有序推進,實施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統籌建設。
也有觀點認為,內澇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城市規劃、國土、水務等各個部門配合協同,然而,現實的很多情況則是“九龍治水”,各管各攤,根本治澇,需要科學規劃、更需一個城市著眼長遠的頂層設計。(完)
?
?
相關鏈接:
福建周寧縣普降暴雨 鄉鎮24小時過程雨量最高達200毫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