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瓜事
——不止于文昌林梧村西瓜滯銷的反思
核心提示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時,文昌市鋪前鎮林梧村村民韓喜疇就跑到50多畝的西瓜地里,經過近半年的生長,西瓜已經出落得圓滾滾,一派豐收氣象。看過瓜地,他踱步到村頭的一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蓋的瓦房前,這是村里的一個小賣部。太陽由弱轉強,越來越多的村民往小賣部聚集,七嘴八舌,說話聲顯得嘈雜而焦慮。他們在等人,而等的人遲遲不見蹤影。
他們等的人,是西瓜收購商!每年5月,鋪前鎮西瓜上市,收購商們被中介領來上門收購。但是,今年5月12日以后,進村的收購商越來越少,一度連續數日都不見一個收購商。
韓喜疇意識到:西瓜滯銷了!
有村民提議,求助媒體。5月21日,鋪前西瓜滯銷被媒體報道。隨后,政府幫助農戶對接運銷商,出臺補貼措施;媒體和社會各界發起了“愛心西瓜”活動。到6月4日,鋪前滯銷的近3萬噸西瓜,終于銷售完,雖然為農民挽回了部分損失,但是大多數農民依然虧損。
恢復平靜之后,瓜農和專家們也不禁反思,海南西瓜產業為何不“甜”了?面對不實信息、面對內地西瓜,海南西瓜產業為何如此脆弱?
反思不止于西瓜。今年冬瓜、毛豆、辣椒、木瓜等農產品也出現了局部的價跌滯銷現象,近年來海南農產品滯銷似乎有呈“常態化”發展的趨勢。滯銷的“理由”不僅年年相似、各個品種之間也大體相同。透過林梧村的西瓜,我們希望能夠揭開海南農產品價跌滯銷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未來發展之路。
等不來收購商!收購商都去哪了?
產銷模式發生了轉變,海南種植與銷售脫節的產銷模式漸漸顯得“力不從心”
文昌鋪前鎮林梧村坐落在海南島的東北角上,從地圖上看,村莊離海口并不遠,僅隔一道海灣。但實際上,驅車前往鋪前鎮林梧村并不容易,從海文高速三江互通下高速后,需要走上很長一段蜿蜒的鄉村道路。如果不是有人帶路,外地人很難準確找到。
“不用擔心島外的收購商找不到林梧村。”韓喜疇說,西瓜上市時,陵水、萬寧和文昌的中介和代辦,會把一個個外來收購商領到村里來。
韓喜疇和他的同鄉們,一直信賴中介們能夠承擔這一連接溝通的重要任務。韓喜疇種植了20年的西瓜,幾乎沒有和收購商有過直接的聯系。另一位村民史克善,從2002年開始種植西瓜,逐漸發展到了近600畝,也很少和收購商直接聯系。每年西瓜成熟時,村民們就等著中介領收購商上門。
今年5月,村民們并沒有等來足夠的收購商,收購價也迅速從1元/斤跌至0.2元/斤。每天聚集在小賣部前等待收購商的瓜農們,顯得焦躁不安。他們不禁疑問:“收購商都去哪里了?”
來自湖北的收購商周新成,每年元旦南下海南,從最先上市的海南省南部市縣收購,逐漸向北轉移。
今年5月,林梧村西瓜上市,此時的周新成已經離開了海南。“海南西瓜一般5月就收尾了,此時山東、廣西等地西瓜開始上市。”周新成沒有想到,由于受去年寒潮影響,文昌市西瓜放苗時間延后半個月,今年上市時間偏晚半個月。
“內地設施農業發展較快,壓縮了海南西瓜最佳銷售期。”周新成說,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業信息越發重要,海南農業傳統銷售模式,種植戶與收購商之間沒有直接交流,而西瓜滯銷又與中介并無直接利益關聯,導致產銷信息難以有效順暢對接。
史克善坦言,每年種植多少西瓜,大體是根據自己能夠投入的經濟實力,和上一季的價格來確定,至于市場需求、海南種植的總面積,自己心里都沒底。
“政府應該做好信息服務,每個地區種植面積、品種、產量、上市時間,甚至種植大戶的聯系方式等,一一對外公布,就能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滯銷。”周新成認為。
收購商的群體,也在發生著變化。海南大學經管學院柯佑鵬,從事海南農業市場研究近30年,他觀察到,近年來收購商群體已經從原先的個體戶向企業轉變。
產銷模式發生了轉變。不少塑造品牌的農產品經銷企業或直接介入種植,或與農戶合作建立基地,要求農民按照自己的標準生產農產品。市場被分流,海南種植與銷售脫節的生產運銷模式漸漸顯得“力不從心”。很可能,收購商將會越來越難等。
20年來,海南西瓜價格不升反降
“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我國內地設施農業的使用,其他地處熱帶國家的水果種植面積快速增長,海南反季節瓜果菜的優勢逐漸下降
躺在田頭的西瓜,被烈日烤著,史克善害怕西瓜被烤壞,用薄布和藤葉將西瓜一個個蓋住。但是,時間總是會讓西瓜成熟,漸而熟透、腐爛。這位黝黑的農民,已經為600畝西瓜投入了近400萬元。自從西瓜成熟,他每天都是急得團團轉。
5月20日,文昌鋪前鎮林梧村西瓜滯銷的消息,在媒體的報道下,被外界所知,受到了政府的關注。
政府的介入,越來越多的信息開始逐漸流入林梧村的小賣部前。一場“愛心西瓜”運動在海口、三亞等城市開展起來。“愛心”緩解了部分西瓜的銷售壓力,讓瓜農們看到了曙光。
“愛心西瓜”活動持續了近半個月。6月4日,史克善家的西瓜終于全部銷完,雖然還是虧了上百萬元,但是挽回了一些本錢。
“行動值得肯定,但‘愛心’無法從長遠解決農產品價跌滯銷問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信息所專家徐小俊說,海南農產品價跌滯銷的現象越發頻繁。整理媒體的報道可以發現,近年來,海南瓜果菜滯銷從未中斷:2013年是辣椒、冬瓜、荔枝,2014年是青桔、冬瓜,2015年是圣女果、玉米、青瓜,今年不僅是西瓜,冬瓜、毛豆等也出現了局部滯銷……
當賣完最后一車西瓜時,史克善終于能夠回顧自己的種植史。莊稼漢不善于計算,西瓜的行情每年、甚至每個時間段都不一樣,但是他感覺到,“西瓜一年比一年難種了”。“20年來,西瓜價格不升反降,以前還時常能賣到2元/斤到3元/斤,如今能夠賣到1.5元/斤就已經不錯了。”史克善說,但是種植成本卻逐年增加,勞動力、地租,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價格和使用量都在增加。
這位從未出過海南島的農民,不知道島外的“天地”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直接影響到海南的農業,影響到他的西瓜收入。
“‘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黨選民,這位著名的西瓜專家說,早前海南瓜果菜憑借反季節,只要種出來了就有人要,如今,隨著內地設施農業的使用,瓜果菜品種的豐富,海南瓜果菜的優勢逐漸下降。
在中國,地處熱帶的海南獨一無二;然而放眼全球,熱帶資源廣袤而豐富。5月,廣東千里山農業公司董事長康順福赴柬埔寨、越南、老撾考察,他給記者發來了長長的短信,透露出對海南水果產業的擔憂,在這些與海南氣候條件相似的國家,熱帶水果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并出口到中國。
“東南亞的一些水果與海南正好同期上市,并且價格比海南低。”康順福說,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從泰國、老撾到中國境內的運輸時間比海南到內地更快。
徐小俊說,面對諸多的壓力,海南農業如果依然行走在老路上,農產品滯銷必將成為“常態”。
“撞期”,海南西瓜一直未跨過的坎
因少有獨特品種,品質也沒有優勢,所以只要內地西瓜上市,海南西瓜很難競爭得過
帶著“愛心”,西瓜離開林梧村,走進了海口市區。5月30日下午4時,晴朗了大半天的海口,突降暴雨。家住龍昆南路附近的李穎,開車到臨時“愛心西瓜”攤位,買了2個西瓜,每個10元。抱著兩個大西瓜回家,李穎頓時犯愁了。“一家3口,一個瓜就14斤,切一個可以讓全家人吃上幾天。”李穎說。李穎的疑惑,指出了海南西瓜的一大癥結。
海南西瓜種植面積25多萬畝,其中農友新一號(無籽西瓜)種植面積占70%,黑美人西瓜占15%-20%左右。“在鋪前鎮海邊沙灘種植了1.25萬畝的西瓜,無籽西瓜占了9000畝,黑美人、翠靈品種有3500畝。”史克善說,無籽西瓜在海南已經種植了20多年,它的特點是產量高、體量大,每個瓜至少在12斤以上,畝產高達9000斤到1萬斤。
體量大,曾經作為無籽西瓜的優勢,如今已成為劣勢。黨選民說,中國家庭逐漸由“大家庭”向“小家庭”轉變,三口之家成為主流,西瓜體量過大已經不適應現代家庭。
其實,在林梧村西瓜滯銷的同時,陵水“美月”西瓜卻一直處于高價。“美月”小巧玲瓏,單果只有2.5斤-3斤,但是口感極佳,糖含量達到12%-14%(普通西瓜為10%-11%),肉質細膩爽口、皮薄,僅0.3厘米。
“美月”西瓜是黨選民花費了10年時間研發出來的,他從全世界收集了600多西瓜品種,通過雜交選育出海南適宜種植的優勢品種。黨選民認為,根據中國家庭的變化,中型西瓜(8斤到10斤)和小型西瓜(2斤到4斤)將是發展方向。
廣東水果經銷商阿東,每年都在全國各地收購西瓜,據他觀察,無籽西瓜是大眾品種,內地省份均有種植,沒有特色。“海南晝夜溫差不大,總體來說,西瓜的品質并不如內地,所以只要內地西瓜上市,海南肯定沒有競爭力。”阿東說:“海南每年農產品滯銷,都將‘責任’推給了瓊州海峽,可是更應該反思的是,為啥海南西瓜就過不了這道坎?海南西瓜與內地西瓜撞期,應該更準確的表述是同一品種的西瓜撞期。如果海南有獨特的品種,得到了市場認可,即使和內地撞期,也不愁銷路。”
培育出適宜海南生長的優勢西瓜品種并不容易。黨選民從2003年開始研究西瓜新品種,經過十多年才成功培育了“美月”和“瓊麗”兩個新品種,至今也只有“美月”投入市場。
黨選民建議,海南應該成立西瓜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匯聚業內各位專家、企業和種植戶,共同攻克技術難關。“不過,沒有萬能的品種,再好的品種也會有它的缺陷,好品種,需要好的栽培技術、運輸技術和市場品牌推廣,才能發揮效益。”黨選民說。
市場不是等來的,而是闖出來的
海南農產品需要牢固的產銷體系支撐的品牌。像泥土一樣,如果是松散的,水一沖就垮了,如果把它壓實,就能成為擋水的大壩
早在5月初,韓喜疇就預感到了不詳,在微信朋友圈內,“2萬噸毒西瓜流入全國各地”的不實信息刷了屏。不實信息的危害,韓喜疇已經“領教”過,海南西瓜、香蕉均曾因不實信息,而遭受巨大損失。韓喜疇說,每逢不實信息,就會價跌滯銷,最后為不實信息買單的都是農民。
在痛恨譴責不實信息制造者、傳播者的同時,韓喜疇和他的同鄉們也在反思,為何海南西瓜,面對不實信息總是不堪一擊?
專家們回答了村民:“海南西瓜有產品,沒品牌。”
什么是品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只知道,品牌就是能賣出高價。
黨選民講了一個故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在1984年培育出了“8424”西瓜,屬于中型果,品質好,但是產量低,一度差點被丟棄。直到十多年后浙江溫嶺農民拿來種植,并打開了市場,賣出了高價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麒麟瓜”。5年前,浙江溫嶺農民在海口瓊山租地種麒麟瓜,當地農民覺得自己也能種,最后確實也種得不錯,但是銷不出去。
“品牌、市場不是等來的,而是闖出來的。”黨選民說,坐等他人將市場做成熟,自己再跟風種植,海南西瓜不會有特色,更難做出品牌。
農產品品牌,并非僅僅是政府培育出的地區品牌,而需要更為牢固的產銷體系支撐的品牌。“像泥土一樣,如果是松散的,水一沖就垮了,如果把它壓實,就能成為擋水的大壩。”
“農民自己闖市場難度較大,需要建立產業聯盟。”柯佑鵬認為,需要從種植源頭到銷售終端建立緊密的聯系,共同打造品牌,并實現每個環節都能夠得到合理利潤。
在源頭上,農民需要生產符合高端市場需求的產品。“要做到兩個可持續,一是產品供應可持續,實現周年供應;二是做到品質可持續,西瓜風味不能有波動和下降。”黨選民說,海南夏季不能種植西瓜,產品周年供應,可以學習浙江溫嶺人,走出海南到全國各地種植。
而品質的可持續,則需要優化種植。“產量是越來越高的,但是品質卻在下降。”一些瓜農承認,由于價格波動大,農民不得不追求產量,化學投入品使用過多,降低了西瓜的品質,要想西瓜品質好,就是要多施有機肥。
“品牌需要誠信來維持。”徐小俊認為,農業很多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誠信,種植戶與經銷商之間缺乏誠信,單方面撕毀訂單的事件經常發生,產品供應者和消費者之間也缺乏信任度。“需要建立誠信體系,培育種植戶與經銷商的契約精神。同時,做好產品質量把控和售后服務,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
韓喜疇開始對品牌有了新的認識,不實信息能被刷屏,意味著消費者對質量安全的關注,如果用好西瓜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就不用擔心“流言蜚語”了。
?
?
相關鏈接:
文昌鋪前7000畝西瓜滯銷 政府研討對策助農民銷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