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面對新一輪的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熱,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也不斷凸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同時,商業開發如何更加有度?
日前,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引發關注,古城城墻建設控制地帶內違建高達42米的摩天輪,多處民房擅自拆除、改建,這座歷史名城的保護令文物專家們感到憂心。
“不是往上蓋,就是往下挖,都是為了開民俗客棧、賺點錢。”古城內一位市民的話道出了當前商業利益驅動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突出問題。伴隨旅游業迅猛發展,不少古城、古街面臨著類似的煩惱。
“有了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拉動了周邊吃、住、行、游、購、娛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打出了一個文化旅游品牌。”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主任陳飛表示,但同時商業利用過度,歷史文化味道變弱,也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不少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文化遺產商業開發過度的表現:一是把一些老舊街區不斷分區承包,致使整個資源在缺乏規劃和約束的情況下,按照商業模式被人為割裂;二是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業包裝過度,失去文化價值,甚至導致存在文物損毀的隱患;三是全國百余處大遺址,大多數沒有進行單獨的規劃和保護,顯得散落而無序。
事實上,在世界很多城市,文化遺產在被開發利用的同時,卻以重視遺產的歷史內涵為前提,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付才武介紹,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風格建筑著稱的日本奈良市,市內沒有高大建筑,保持著平整的天際線,游客能切實感受到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而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國家,將文化、旅游與國民的自豪感、民眾精神家園的建立形成高度的協調統一。
位于江蘇省常州市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在國內提供了一個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利用的較好案例。依托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工業遺存,“運河五號”串聯起原有老街、老巷、老廠,提煉出“創意、記憶、工藝”的內涵,將工業遺存和文化遺跡加以改造和利用,建成一個吸引創意人才匯聚和發展的新平臺。在這里,斑駁的老墻、高大的空間與靈動的創意活動有機結合,并與周圍的文脈和記憶交相輝映。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對于2016年“文化遺產日”的這一主題,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朱曉東做過這樣的闡釋: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最實在、最具體、最直接、最真實的體現。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是避免城鄉記憶消失的有力保障,是避免城鄉面貌趨同、提升城鄉品位的重要抓手。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歸屬感,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使其對公眾發揮更多貢獻,這也是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動因。”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教授認為,保護并不意味著讓文化遺產凝固,通過保護和合理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成為優秀的文化表達、傳播的基地和源泉,成為社會發展的促進力量,更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獲得精神的歸屬感、參與的責任感并得到切實利益,才是對文化遺產實施更好的保護和發展的良策。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地方談】對歷史文物心存敬畏 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