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小區,干凈整潔。
記者蔡康 趙莎/文 張俊其/圖
6月19日下午,海口日報“巡街”全媒體報道組走進秀英區海秀街道儲運小區,感受這個曾經“臟亂差”的典型老舊“三無”小區的巨變:新修的大門,熱情的值班保安,道路兩旁是蒼翠的樹木、綠油油的小草,樓與樓之間車輛停放有序……
“我在小區生活了17年,過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條件好一點的居民,或買房或租房,能搬走的都不在這住了。‘雙創’讓我們小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幾天,2號樓一戶出去租房的居民又搬回來了,像這樣的情況已經有好幾家了!”50多歲的許金容,提到小區的變化,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小區環境今非昔比
硬化的道路、新安裝的健身器材、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寬敞亮麗的電動車棚……看著小區干凈整潔的環境,讓小區居民郭翠銀十分感慨。“這個小區建成已有幾十年時間,一直都沒有人管,也沒有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很差。”她指著1號樓前的一塊空地說,“以前這里雜草叢生,經常有蛇出沒,后來被改造成了菜園,蚊子、蒼蠅亂飛,夏天味道難聞,還有建筑垃圾等,雜亂不堪。”
19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改造,原先的菜園已被規劃成了停車位,鋪設了地磚。此外,居民樓的外墻刷上了新的涂料,原本紅磚外露且破損的院墻被重新修整,墻面懸掛了不少文明宣傳海報。一些衛生死角的垃圾也被清理干凈,還建了花壇,栽種了小灌木等。
“原來環境實在太差,我們都不想下樓散步,現在感覺受益最大的還是咱居民。”小區居民黃大媽說,她住在這個小區近30年了,小區以前到處是亂搭亂建、養雞養鴨,蟑螂、老鼠到處可見,當時感覺是住在“垃圾場”。
隨著小區環境越變越好,一些搬出去了的住戶紛紛搬回了小區。居民鮮韋說:“這里熟人朋友多,也變得安全和整潔了,和新的小區一樣美麗,為什么不回來呢?”
為更好管理小區,小區還成立業主委員會,增強“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三無”小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居民自治功能。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儲運小區實現精彩蝶變。
小區車輛停放整齊,圍墻上貼有宣傳海報。
自管自治良性循環
現在的儲運小區,有物業保安監守,大門口設置了攝像頭,圍墻邊設置了治安、衛生健康、業主文明規范等宣傳欄,公示小區物業收支情況等,人居環境干凈清爽。
長秀社區居委會主任李佩珠說,社區以群眾訴求為導向,發動居民參與自治,從居民中找熱心人,挑自治帶頭人。儲運小區業委會副主任周少秋就是一個鮮活例子。
“過去沒有門衛,物業費收不齊,許多住戶買房搬走后出租房屋,衍生出了許多治安問題和安全隱患。”周少秋說,“我愛管點‘閑事’,對亂搭建、不講衛生這些事看不慣。去年,街道、社區動員我出來競選業委會成員。我認為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應該有責任擔當,就參與‘海選’并當選上任了。”
針對“三無”小區后續管理難的問題,海秀街道長秀社區對“路燈修不修、道路平不平、圍墻砌不砌、門衛請不請”等問題深入聽取居民意見。同時,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召集居民集體商定居民公約,建立健全自治機制,引導居民“大家的事大家定”,實現了小區重大事項由“政府包辦”到“居民自己做主”的轉變。
“以前才有幾個人愿意交物業費,現在則是只有兩三人不交。”周少秋說。
新修的健身器材,干凈整潔的環境,曾經臟亂差的“三無”小區,變身美麗家園。
打造居民精神家園
傍晚的夕陽下,七八名阿姨合著音樂的節拍跳著廣場舞;籃球場上,幾名年輕男孩正在揮灑汗水;院落一角的石凳邊,幾個居民一邊喝茶一邊拉家常……6月19日,記者走進儲運小區,這樣一幅畫面呈現眼前。社區網格員黎光告訴記者,這樣的景象,“雙創”工作開展前沒有,現在大家習以為常。
“在硬件提升的同時,儲運小區逐步提升‘軟件’,通過雙管齊下,居民真正實現熱情參與,真心點贊。”海秀街道工委書記孫副林介紹,經過一系列的治理后,整潔有序的小區已見雛形。街道社區又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舉辦文娛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進一步調動居民參與熱情,讓居民樂在其中,營造更加溫馨和諧的人居氛圍。
孫副林介紹,一系列文化活動得到了居民的廣泛支持和響應。比如,邀請海南天涯書畫社畫家到小區開展“迎新春送春聯”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尊老愛幼送溫暖”活動,成立志愿者服務隊,不定期組織開展清潔衛生等志愿服務活動,動員小區居民參與小區管理,參與“雙創”。
(海口網6月20日訊)
?
相關鏈接:
"記者巡街"走訪海口儲運小區:"三無"小區今變幸福小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