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臥室打開衣柜,到廚房查看鍋碗瓢盆,詢問鄰居……目前正值海口城區小學及初一招生實地核查時段,各公辦中小學校的老師們深入社區,通過種種細節查看學生住所有無生活痕跡,驗證學生家長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實。
艱辛的家訪:每天都在爬樓啊爬樓
下午5點多鐘,學生放學了,海口市第十一小學的老師們結伴走出校園,他們沒有回家,而是“切換”到另一種工作模式:走訪新生家庭,查看實際情況。
今年6月初城區各中小學校已經組織家長提交入學登記紙質材料,近段要通過實地走訪驗證材料是否真實。學校招生范圍比較大,適齡兒童數量也不少,各種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比較多。比如說,有的家長所填地址不太詳細,老師們氣喘吁吁爬上九樓,敲門發現戶主對不上號,于是從另一個單元重新上九樓。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改造過的街道,門牌號的順序已經亂了,需要多次向路人詢問才找得到。有時候走了很多冤枉路終于找到受訪家庭,結果沒人在家,只能下次再登門。很多小區沒有電梯,這么走上一個小時之后,老師們身上的衣服會全部濕透。家訪一般在晚上10點左右結束。
有的學校專門派出年輕力壯的男老師去干這項“體力活”。海口四中今年把招生實地核查這項任務安排給了24位黨員老師。他們被分為8個小組,每組3人,趁周末或晚上約好時間,進行核查。
現實偵探劇:通過細節查看生活痕跡
老師們實地核查的方式大體相同:入戶查看各種生活痕跡,具體舉措包括打開衣柜查看衣物,進廚房看是否做飯等。還會與孩子及其家長進行日常生活對話。
“有小孩的家庭都知道,光孩子的衣服、玩具會有多少。”海口市第十一小學的毛老師說,通過入戶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家庭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但也有異常現象。比如有一天入戶調查發現住戶的年齡特征與家長提交的材料不相符合,問孩子去哪了?說去外面玩去了。衣柜里,只有孩子的幾件衣服,被裝在一個小小的塑料袋里。周邊鄰居則表示,“這家孩子已經上大學了,并沒有要上小學的孩子。”原來,有家長為了在該轄區申請學位,與親戚約好去辦了一份房屋租賃證,但平時并不住在這里。
“招生多年,老師個個練出了‘火眼金睛’。”海口九中的陳老師說,到初一新生的家庭核查情況時,老師們會用心查看一下學生的課本,看他們在哪里上小學。如果一個小學畢業生的家里連課本都沒有,那就不符合常理了。
據老師們反映,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新生家長在報名時稱與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但在實地核查時發現孩子的父母并沒在這兒居住,是把戶口掛靠在這里。這種情況明顯不符合“以父母(法定監護人)現居住地為準”的招生政策。
老師的心聲:嚴格把關是為保證公平入學
“家長都希望孩子上理想的學校,可惜學位就那么多。設置各種入學條件,是為了保障更多符合條件的孩子的權益。”海口九中的陳老師說,一旦有家長為謀求入學資格弄虛作假,必然會損害片區內新生的利益。為保證片區內新生公平入學,學校必須在審查新生入學資格時嚴格把關。
“在實地核查過程中,絕大多數家長都理解和支持我們,真誠地歡迎我們到來。”海口實驗中學負責招生工作的劉老師說,對于一些存在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經過實地核查證實其家人確實在片區內長期居住,學生父母長期在海口就業,哪怕是所提供材料有所遺漏,學校也會盡量安排學位。
老師入戶調查時房子還在裝修
濱海九小:這種情況下孩子宜明年入學
近日記者從海口市濱海九小了解到,該校派老師實地核查的過程中,發現一部分家長所提交的材料均符合要求,但房屋目前仍在裝修過程中。該校負責招生工作的副校長吳清鍇說,這部分孩子明年入學即可,年齡長大一歲,身心發育會更加完善。
“我們的老師在入戶調查時,會在學生申請入學的材料上注明正在裝修、裝修完畢、事實居住等情況,對于正在裝修的房產,學校可拒絕接收入學。”吳清鍇說,這種為送孩子上學而搶進度裝修的行為不能夠提倡。
“今年學校招生面臨的壓力很大,濱海校區和西海岸校區原計劃于今年秋季各招270人,目前符合招生條件的學生人數超出了計劃數很多。而且,申請學位的家庭多是海口市戶口,在片區內購置房產。租房居住者所占比例并不高。”吳清鍇說,因為學位有限,這種情況有待教育局協調解決。
今年城區公辦小學學位依然緊張
目前,海口城區小學、初中招生工作已在進行中。記者從海口市教育局獲悉,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海口市小學初中招生的壓力依然較大,尤其是公辦小學。以龍華區城區學校為例,18所公辦小學計劃招生108個班,共計4710人。但目前為止已接收到紙質材料的,也就是基本符合入學條件的學生人數已經達到5962人,超出計劃人數1252人。此外,秀英城區公辦小學提交紙質材料新生人數超出計劃招收人數31人,瓊山區超出計劃數587人。其中嚴重超額的金盤實驗學校,計劃招生180人,提交紙質材料的新生人數已超出計劃招生人數519人,超出計劃招生數近3倍。
?
?
相關鏈接:
揭秘海口中小學招生入戶調查:翻翻看看 堪比辦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