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歷程】?
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在戰火連天的歲月里,哪本書承載著怎樣的理想與信念,值得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山東東營廣饒縣劉集村共產黨員的回答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
1975年,文物工作者來到劉集村征集革命文物。村民劉世厚提及自己仍保存著當年大伙學習“大胡子”的那本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經過一番勸說與動員,劉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產黨宣言》首譯本,也揭開了這個魯北農村學習、傳承、捍衛馬克思主義的一段往事。
1920年8月,經過數月緊張工作,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本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在上海正式問世。但由于排版疏漏,封面書名《共產黨宣言》被錯印為“共黨產宣言”。這約1000冊的錯版書,遂全部贈閱。有一些就隨著次年參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們奔向各地。1926年的正月,在濟南工作的共產黨員劉雨輝回到家鄉廣饒縣劉集村省親,臨別前將一本《共產黨宣言》首譯本贈予族中的共產黨員劉良才。
劉良才的孫子、75歲的劉奎湘老人告訴記者,由于首譯本封皮印有一幅水紅色的馬克思半身像,當時的劉集村人更習慣稱其“大胡子”。
1931年,為保護在廣饒身份暴露的劉良才,上級黨組織委派其擔任濰縣中心縣委書記。臨行前,他將《共產黨宣言》首譯本托付給劉集村黨支部委員劉考文。磨難也接踵而來。1932年,廣饒的黨組織遭到破壞,劉考文被捕。1933年,因叛徒出賣,劉良才在濰縣被捕,隨后英勇就義。這本《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的下落,也就成了一個謎。
人們后來才知道,劉考文在被捕前又將首譯本交給為人忠厚低調的黨員劉世厚。隨后的歲月里,這本書被仔細包裹著,藏在炕洞中、躲在糧囤下、掖在墻眼里,但未曾離開劉世厚的左右。
“與其他存世的首譯本相比,這本56頁、巴掌大的小冊子得到了農民的認同并在實踐斗爭中發揮了指導作用。”擁有5年解說經歷的紀念館解說員宮雪表示,工作中的耳濡目染讓自己切實體會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含義,也深深為黨的歷程而感動。
(據新華社濟南6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
?
相關鏈接:
滿腔熱血捍衛不滅的信念——《共產黨宣言》首譯本保存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