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格曼:連續工作冷水澆頭提神克服疲勞
戎格曼(左四)在圖云關后方醫院病房前與同事留影
1939年,從西班牙來到中國的一支由波蘭、捷克、德國、奧地利等歐洲8個國家21名醫生組成的國際援華醫療隊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記者們搞不清他們的國籍,就根據他們從西班牙來而統稱為“西班牙醫生”。波蘭醫師戎格曼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戎格曼原名沃爾夫·云格曼,來到中國后,為了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才為自己取了這樣一個中國名字。國際援華醫療隊從香港飛抵重慶,后又搭乘汽車才輾轉來到位于貴陽圖云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救護總隊在貴陽還設有兩個診療所,戎格曼醫師就曾在診療所服務過。戰時的中國,條件非常艱苦,戎格曼等醫師們便想方設法改進醫療條件。他們就地取材,用竹子搭了工作臺、擔架、醫用夾板等,還發明了“太陽能淋浴槽”。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還是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實在疲憊了就用冷水澆頭提神。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為在戰爭中受傷的中國人減輕病痛。為了銘記戎格曼對中國人民作出的貢獻,他的名字用中英文被鐫刻在在貴陽森林公園的國家援華醫療隊紀念碑上,以提醒后來人不忘歷史,銘記友誼。
故事三、波蘭軍人參加盟國軍隊援華
習近平講述:
烏爾班諾維奇、什曼凱維奇等波蘭軍人參加盟國軍隊援華。波蘭人民為最終戰勝法西斯、贏得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故事背景: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作戰勇敢 參加常德會戰擊落多架日機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
烏爾班諾維奇,1908年3月生于波蘭奧古斯圖夫,22歲進入到飛行實習學校學習飛行,兩年后畢業的他加入波蘭空軍,成為一名正式的飛行員。在飛行學院時,他因為技術高超被大家稱為“眼鏡蛇”。他曾參加波蘭戰役、不列顛空戰和抗日戰爭。在作戰中展現出精湛的飛行水平,取得不凡的成績。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他駕駛著戰機參加了常德會戰,在作戰中擊落了多架日機,打擊了敵人的氣焰。波蘭前眾議院議員彼得·卡濟諾夫斯基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題為《波蘭歡迎中國人》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二戰期間,波蘭英雄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將軍曾前往中國,同中國飛行員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善于偵察 所在小隊俘虜過7個日本鬼子
圖為波蘭老兵什曼凱維奇。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生于1924年,是一位波蘭老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后,隨蘇聯紅軍轉戰中國東北,投身支援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斗。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國防部邀請他參加紀念活動,雖因健康原因未能參加,但這位聲帶受到嚴重損壞無法正常說話的老人還是通過書面方式,向記者講述了他在二戰中國戰場上的親身經歷。據他個人的講述,二戰結束后,他所在的蘇聯紅軍第五軍根據簽訂的國際協約登上火車,歷經數周的行程來到了中國東北。來到中國時的他還是一個年輕的士兵,被編在偵察排。在一次戰斗中,他所在的小隊曾經俘虜過7個日本兵。他善于觀察,在對日本兵進行搜查時,他驚奇地發現,每個日本軍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幅印在絲綢上的地圖,可以像手帕那樣卷起來放在口袋里。他還回憶,曾經有一隊日本兵詐降,當他們靠近時,日本兵突然開火,我軍損失慘重。在中國,他受到當地人民熱情友善的接待。在一次戰斗中,他的臀部和腿部不幸負傷。當時他被彈片擊中后,跌倒在地并昏迷過去。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么。只是在后來才被告知,是兩個當地的中國人把他抬出戰場,并送到后方救治。戰爭結束后,他去過長城游覽。崇山峻嶺以及可并排容納兩輛卡車通行的長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在中國接受治療,直到恢復健康后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波蘭。通過老人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回憶內容,可見他同中國、同中國人民結下的友誼經過時間的沉淀越發醇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