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一批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來到內蒙古看草原。讓他們驚詫的不僅是草原的遼闊,還有城市中鱗次櫛比的高樓、便捷的快速交通,以及正在修建的首府地鐵現場。
首次來到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俄羅斯姑娘安娜感觸頗深,“內蒙古不僅有草原,而且有現代化的都市”。
這位曾在北京大學留學的俄羅斯姑娘,之前聽聞過關于內蒙古的橋段太過“古老”—“騎馬上學、騎馬上班”。
安娜告訴記者,現在她會和家鄉(xiāng)的朋友說,內蒙古許多都市不僅有“大城市味道”,而且漸顯“國際范兒”。
1947年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qū),位于中國北部邊疆,內鄰八省區(qū),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
中新社記者梳理發(fā)現,盡管最新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內蒙古人均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7070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5萬美元,位居中國前列,屬于先富起來的地區(qū)之一,但更多人對內蒙古的印象仍停留在“騎馬、射箭、摔跤”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上。
20日,在內蒙古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啟動的“京蒙區(qū)域合作聯合采訪”活動中,一批來自北京的媒體記者直言“與我們想象的差距太大了”。
這些“見識不凡”的媒體記者,從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就領略到這個地區(qū)的城市魅力。一名記者稱“既沒看到草原,也沒看到騎馬的人群,相反看到的是急速行駛的轎車和衣著光鮮的市民”。
從機場前往駐地約10公里的距離,他們再次領教了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城市現代化的一面,“僅僅用了不到10分鐘的車程,太快了”。
中新社記者調查發(fā)現,作為“馬背民族”的內蒙古,外界向往的草原存在于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赤峰等地,這些地區(qū)還保留部分蒙古族風俗,其他地區(qū)則漸與國際接軌。
在過往的十年中,“因煤而富”的鄂爾多斯,其城區(qū)建設之精致,即便一些歐美城市也難以企及。2015年,來自15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探訪該城市時,即被當地富有“迪拜”特色的建筑及夜晚升起的“亞洲最大噴泉”之美麗所折服。
多名外交官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很高,非常合他們這些“老外”的口味,亦是他們旅游度假的好去處。
數據顯示,2015年,內蒙古共接待游客8542.61萬人次,旅游業(yè)總收入達2257.1億元人民幣。
內蒙古經濟學家蓋志毅表示,隨著中外人士不斷來內蒙古旅游、觀光,之前內蒙古留給外界的“舊印象”會逐漸消退,漸趨“現代化”、“國際化”的內蒙古新印象將會出爐。(完)
?
?
相關鏈接:
掀“設計+”新浪潮 浙江海寧皮革產業(yè)演繹國際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