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太空,激發著人類探索未來的夢想與渴望。
當新的千年剛剛翻開短短十幾年,中華民族就以“上九天攬月”的豪氣膽魄,成功把10名航天員、10艘飛船和1個目標飛行器送入太空。
遙看瓊樓舞清影,欲駕新梯上九天。2016年6月25日,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劃破天宇為標志,海南文昌正式成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
大海邊巍峨的發射塔架,宣示了中國航天事業追趕世界一流的決心意志,見證著新時期航天建設者們不畏艱辛、創新超越的鏗鏘步伐,演繹出一曲眾志成城、矢志航天的精神壯歌。
探索路永無止境 逐夢行永不停歇
從東方紅翱翔天宇到中國星遍布蒼穹,從神舟飛天到嫦娥登月,中國航天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著黨中央的殷切期望,都響徹著中華民族追夢太空的時代強音。
著眼維護國家空間安全和長遠戰略利益,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適時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實施空間站工程和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研制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工程。
中國夢牽引航天夢,航天夢助推中國夢。
2002年3月,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建設論證組在北京成立。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受命牽頭17家單位啟動論證工作。
從白山黑水到戈壁大漠,從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濱,論證組上高山、下海島,先后組織190多人次分赴海南、陜西、甘肅、四川、新疆等地相關行業、企業調研,召開195次專題技術研討會。
綜合論證、立項論證、工程設計、技術服務……論證組在分析改造原有3個發射中心和新建發射場可行性的基礎上,對改造現有發射中心和新建發射場初步方案進行了充分論證。
2005年1月,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建設綜合論證報告評審會上,海南省文昌市龍樓地區被推薦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場址。
兩年后,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準海南文昌發射場立項。發射場選址海南文昌,優勢十分明顯:
——緯度低、發射效費比高,同等條件下能夠使地球同步軌道航天器運載能力提升15%以上;
——射向寬、安全性好,火箭射向1000公里范圍內均為海域,火箭殘骸落區均在海上;
——海運便捷、可行性強,通過海運方式,能夠解決大推力運載火箭利用鐵路、公路和空運均無法運輸的難題;
——布局優化、戰略優勢突出,與現有酒泉、太原、西昌3大航天發射場鼎足而立,形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范圍相結合的科學戰略布局。
同時,航天發射場建設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相得益彰,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飛天宏圖已經繪就,中國航天再啟征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專項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隨即成立:由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工程建設的責任主體單位,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作為工程設計的總體單位,北京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和9個國家特級企業作為工程施工的具體承建單位。
2009年9月14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開工建設。數千名建設者齊聚南海之濱,打響了搶工期、搶進度、強質量的中國航天攻堅戰。
忠誠澆筑攀天塔 創新鋪就通天路
海南文昌發射場是我國自主研究論證設計的新型發射場,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
是挑戰,更是新的發展契機。
建設者們圍繞“發射能力強、運載效率優、安全系數高、生態保護好”的世界一流建設目標,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創新超越,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
發射場緊鄰海邊,地下水極為豐富,只要在地表挖一道淺淺的溝就有大量滲水涌出,發射塔施工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工程技術人員查閱資料、請教沿海地區工程專家,得到的答案卻是“沒有先例”。
看著會議室墻壁上工程進度計劃表,大家心急如焚:基坑施工成敗,決定整個發射工位的施工進度,甚至會影響著整個發射場建設進程。
為解決這一難題,大家常常泡在齊腰深的積水里,研究巖壁質地、測量滲水速度、搜集各種數據……一天下來,全身浮腫脹痛。最終,他們綜合深層攪拌樁和高壓旋噴樁的優點,創造性發明了深攪旋噴組合樁新型止水帷幕結構體系。
據此方法施工完成的1300余根止水帷幕樁,在基坑外圍筑起了一道堅固的擋水墻,有效阻斷了基坑外大量高壓地下水向基坑的滲入,成功解決了沿海深基坑止水難題。
然而,基坑開挖不久,又碰到4種不同的地質,尤其是下部地層為堅硬的花崗巖,必須進行爆破施工。
爆破點外圍就是止水帷幕,爆破精度要求非常高,用傳統爆破方法會影響工程正常施工。通過對地質進行全面論證和優化方案設計,建設者們采取預裂爆破與深孔爆破相結合的方法,既避免了外圍巖壁和止水帷幕被破壞,又保證了基坑巖壁的規則性。
海南屬于熱帶季風島嶼氣候,工程施工期間時刻面臨熱帶氣旋、臺風、雷電、降雨等不利因素影響。
2013年11月11日,臺風“海燕”登陸文昌。正在施工的兩座發射塔回轉平臺在狂風暴雨中失去控制。
當時地面風力已達11級,風大得人都站不穩,近百米高的塔架上更是危險。
險情就是命令。安裝總隊一營副營長蔡亮亮用安全帶將十幾個戰士一個個拴在一起,頂著狂風一步步往上挪。最終,他們用鋼絲繩把回轉平臺成功收攏,牢牢固定在塔架上。
2014年7月,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威馬遜”從發射場附近登陸,發射場再次面臨“大考”。
臺風從中午一直肆虐到半夜。臺風過后,發射場交出了一份令所有建設者欣慰的“答卷”:雖然風力遠遠超出塔架12級的抗風上限,但主要工業項目和設備設施完好無損,塔架主體安然無恙。
設施是基礎,技術是關鍵。火箭勤務塔某裝置采用定位銷連接,誤差要求控制在0.03毫米以內,相當于一張打印紙厚度的三分之一。如此高的精度,對生產加工和現場安裝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實現這個精度,來自多個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焚膏繼晷、通力合作,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分析研究、技術攻關、現場調試。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在工程建設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系統也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推進。
2014年11月,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拼搏奮斗,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
建一流發射塔架 鑄時代精神豐碑
海南,椰林婆娑、風景如畫。
但對最早進駐海南文昌的建設者們來說,一張張排得滿滿的工期時間表透出了他們創業路上一切從零開始的艱辛。
作為先遣隊,來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李東平和同事們需要對場區地形地貌、坐標邊界等進行勘察。
偌大的發射場,當時只有一張區域圖。按照比例尺,在茫茫椰林里“按圖索驥”精確地找出邊界,并不容易。“里面都是荊棘和濕地,還有很多毒蛇和蚊蟲,非常難走。”李東平說。
一天下來,大伙兒渾身上下被叮滿大包,胳膊和腿被灌木劃得傷痕累累,脖子被曬得大面積脫皮,腳上磨得大泡套小泡,血水粘在襪子上,脫時甚至把肉都扯了下來……
就這樣,李東平和同事們用7天時間走了近300公里,硬是靠兩條腿完成了16000多畝熱帶叢林和沼澤地的實地勘測,為工程早日開工建設規劃了藍圖。
火箭導流槽底板混凝土澆筑,一次澆筑量就達3000多立方米,需要連續澆筑40多個小時。澆筑結束后,大家渾身上下都沾滿了水泥,凝成了一塊塊石疙瘩,像是剛從水泥里爬出來的兵馬俑。
置身發射場,記者立刻被濕熱的空氣籠罩,強烈的陽光刺得睜不開眼,稍作運動,汗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淌……但,工作人員都說“習慣了”。
這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不說大話、不唱高調,不講困難、不計代價。
工程師侯懷義的父親是名老工人,當年為建設“兩彈一星”核爆塔流過汗水。侯懷義到海南文昌發射場參加施工后分管幾個點號:“希望能把老一輩的精神傳承給現在的年輕建設者。”
2015年1月,高級工程師李建平左手突然失去知覺,回到北京查明是頸椎壓迫神經所致。病床上,幾十年都閑不住的李建平即便身上“綁”著各種監測儀,也常想那幫同事,想那些驕陽似火、激情燃燒的日子。
90后何睿,施工時一腳踩空,雖然在掉下去的瞬間被安全帶拉住,但密密匝匝的鋼筋還是穿進了他的腹腔。大家用擔架把何睿送上救護車,他虛弱地說:“對不起,我惹了麻煩……”
幾年間,建設者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有一種精神一直在傳承。
2012年9月14日,安裝總隊的馮曉從腳趾到胸部一點點失去知覺,很快便無法站立。專家會診結果:脊椎管爆裂導致硬模外血腫壓迫神經。
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張亞楠得到消息后,強忍淚水告別了襁褓里的孩子,只身奔赴海南。在張亞楠的悉心照料下,馮曉漸漸恢復了知覺。后來,他又再次奔赴施工一線。
高級工程師展才興是工地上的“活詞典”。發射場塔架是他40余載工程施工生涯中安裝的最后一件作品,也傾注了他更多的心血:“我們的‘作品’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如今,他們中的很多人早已背著行囊,踏上新的建設征程,無法親眼看到、不能親身分享大火箭劃破蒼穹、翱翔九天的那份榮光。但祖國不會忘記,當他們在熱帶叢林和濕地上默默豎起測量桿、在發射場上鏟下第一鍬土的時候,已經把青春和熱血融入了祖國的星座。
?
?
相關鏈接: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首戰告捷
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為何選址海南文昌
大海之南 長箭待發 ——寫在文昌航天火箭首飛前夕
細說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產業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