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3日報道外媒稱,中國對境外資產創紀錄的需求,在今年上半年支撐了多起跨境并購交易。然而,在多個集團最近在關鍵節點退出競購談判之后,人們對中國企業進一步推動并購交易活動的信心已經減弱。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1日報道,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到6月份,中國企業達成了1211億美元的跨境并購交易,穩超2015年創下的全年對外并購交易額最高紀錄——1115億美元。
這輪由部分中國最大國企和民企掀起的收購狂潮,與2013年以來全球并購活動最疲軟的上半年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全球每個主要地區的交易規模下跌之際,總部駐中國的企業開展的并購交易占了所有跨境并購活動的21%。
德意志銀行亞太區并購業務主管馬約蘭·埃拉林加姆表示:“中國企業對境外資產的收購欲保持堅挺,它也是2016年全球并購活動的少數亮點之一。”
埃拉林加姆指出,對高科技的需求、人民幣的疲軟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都是今年上半年促使中國企業尋找境外資產的原因。
報道稱,但是近日來,由于更多與中國企業有關的并購談判夭折,對于中國大規模并購交易能否持久,部分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了越來越大的懷疑。
最近,中國最大的重型設備制造商之一中聯重科,放棄了對美國起重機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34億美元的競購。此前,中聯重科曾試圖對正在洽購后者的芬蘭科尼集團(Konecranes)橫刀奪愛。
自去年12月以來,中聯重科一直在爭取與特雷克斯達成協議。不過,5月底面臨日益臨近的截止日期時,中聯重科退出了這一并購,稱原因是雙方未能就并購價格達成一致。
摩根大通全球并購業務協同主管埃爾南·克里斯特納表示:“由于既存在負責任的收購方,也存在不那么負責的收購方,對于這輪中國并購交易活動能有多持久仍沒有確定結論。我曾(見證)部分客戶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對中國買家的態度從滿懷熱情到不感興趣,從‘太好了,讓我們找個中國買家’到對部分中國買家深感擔憂。”
報道稱,沒有哪一宗并購交易,能夠比安邦保險今年3月對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團140億美元的競購,更好地代表中國企業參與的并購談判中不成功的那一面。
監管方面的影響被證明是2016年年初以來,左右中國并購交易命運的一大因素。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1月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了中國風險資本集團GOScale以30億美元收購飛利浦Lumileds照明業務的交易。
今年6月,在中國化工不得不向CFIUS重新提交申請之后,人們對中國化工及其對先正達的收購所涉及的監管風險也越來越擔憂。此事凸顯出中國集團并購敏感資產時所面臨的風險。
不過,有專家指出,如今阻止中國進一步開展對外投資的最大因素,并不是監管機構,而是賣方對買方完不成交易的擔憂。
美國瑞格律師事務所駐香港合伙人詹姆斯·利德伯里表示:“中國買家對選擇投資目標十分小心。然而,實際上更大的問題可能是,由于擔心中國買家無法完成交易,賣方正變得不愿與中國買家打交道。”
利德伯里指出,今年2月總部駐美國的飛兆半導體拒絕了來自華潤微電子和華創投資的2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選擇了開價更低的一家美國集團。
利德伯里表示,這并非唯一拒絕中資公司、選擇自己認為更可靠的競標者的公司,“在不那么顯眼的地方,情況一直都是這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