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與藝術再現相統一的精品力作
——《天涯浴血》作品研討會發言摘登
7月4日下午,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天涯浴血》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圍繞此劇編、導、演等有關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本報對專家發言予以摘登(按發言順序排列)。
中國視協副主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
把史實變成栩栩如生的呈現
在紀念建黨95周年期間播出的電視劇中特色最鮮明,最令觀眾感到新鮮且有可視性,反響話題也比較多的就是《天涯浴血》。
這部劇主要是寫史實的,虛構的人物有一部分是有史實依據的,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創作者通過藝術形象創作出來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上,史實和虛構的關系是一部作品成功的關鍵,也是難度最大的。過多堆砌和羅列史實,會使一部影視劇的表達缺乏感染力。過度的虛構甚至有些背離,容易脫離和架空了真實的革命歷史。
所以無論是以往成功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還是下一步提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水平,關鍵是如何解決好兩者的關系,如何把真實的史料變成栩栩如生的呈現,在忠于歷史精神的基礎上創作出感人的真實的革命者的形象。這部劇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啟示,所以非常值得研討。
《天涯浴血》總導演唐國強:
希望挖掘更多海南影視富礦
以前有人說過,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這是很有道理的。我這些年一直在進行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有一個特別大的感觸:我們現在創作隊伍沒有形成一種力量,一個凝聚力。往往是懂歷史的不大會寫戲,會寫戲的不懂歷史,只能靠開會來磨合商量,造成我們很難在創作上有新的突破,所以逐漸給大家帶來審美上的疲勞。
在這一點上,《天涯浴血》做得比較好,編劇和黨史顧問盡量把史實和藝術結合在一起。這個戲盡管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畢竟把海南島23年的革命武裝斗爭歷史寫出來了,可以說是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做了一點工作,這點我們感到很欣慰。我也希望有更多有這種創作熱情的同志去挖掘海南這塊影視富礦,把我們當成一塊鋪路石,去完成更多更好的影視作品。
《天涯浴血》編劇李福順:
將再創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該劇有一個部分,描寫了在馮白駒等人長達8個月的“野人”生活里,是瓊崖人民送糧、送醫藥、送情報,一直堅持到浴血重生,靠的就是緊密地依靠人民群眾,驗證了馮白駒將軍一個名言:“山不藏人,人藏人。”我們想通過這些情節告訴人們,相信黨,依靠黨,依靠人民群眾是永遠不變的真理;黨的領導是紅旗不倒的根本,堅定的信仰是紅旗不倒的力量,瓊崖各民族團結是紅旗不倒的基石,艱苦卓絕是紅旗不倒的底色。
該劇表現的故事核心意義在于,此劇的問世是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工作者系列重要講話的成功實踐,黨員干部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不忘初心,高舉中國共產黨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我是擁有35年黨齡的一名文藝工作者,責任之所在,我將再創作不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李朱全:
對增強海南文化自信影響深遠
《天涯浴血》這部電視劇有幾個特點:一、主題鮮明,人物鮮活。它所著力展現的“23年紅旗不倒”,初心不改的堅定信念這個主題非常鮮明,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劇中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不論是瓊崖黨組織的領導人還是普通的瓊縱戰士,通過演員的藝術創作,都十分鮮活。二、真實可信,感人肺腑。28集電視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以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還原于影視,堅持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結合。三、團結育人,凝聚力量。《天涯浴血》作為一部全景式反映瓊崖革命23年不倒的電視劇,取材于海南,根植于海南,對團結、教育后人,凝聚各方力量,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影響彰顯,可資借鑒。《天涯浴血》在深度挖掘瓊崖革命歷史,探索歷史資料與藝術創作如何把握等方面,還繼續對海南文化繁榮發展和增強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李準:
理想之光照亮全劇也照亮當下
我個人認為,《天涯浴血》最成功之處,是在積極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努力彰顯革命之美。海南在斗爭中經受了特別嚴酷的考驗和鍛造,但就像馮白駒說的,我們始終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
該劇對王文明一些重要人物的英勇犧牲進行了非常真實的描寫,拍得悲壯而不消沉,用崇高的理想之光照亮了全劇,也照亮了當下。可以說,《天涯浴血》從全局聯系中把握每個局部,把宏大敘事與個人生命敘事融為一體,全劇以強烈的揭秘感和新鮮感吸引了觀眾。
影視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這部片子還有不足之處。對于和海南革命斗爭歷程緊密相關的全國的形勢變化,缺少有力的勾勒,臺詞個性化的追求,主要人物之間的推動,人物性格發展方面做得不到位,不過瑕不掩瑜,這部片子的特點和優勢非常突出,值得我們認真總結。
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專家岳思平:
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
《天涯浴血》的創作是藝術的真實再現,引領了創作方向。《天涯浴血》的播出,既是對那些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批駁,也是給那些為了專門吸引眼球的人一個很好的證明。說明我們海南島在全國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是我黨我軍歷史上戰略的支點。1950年海南島的解放,不僅僅是是海南島的解放,也是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的標志。
我感覺《天涯浴血》主線非常突出,就是“23年紅旗不倒”的精神,而這個精神反映了一種信仰的力量。正是與我們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5周年大會上講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所以說,《天涯浴血》的播出,對繼續弘揚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很好地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這種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解放軍報》原文藝部主任陳先義:
有思想高度及精神高度的好作品
作為一部具有填補歷史空白性質的作品,《天涯浴血》彌補了過去很少用文藝形式表現瓊崖縱隊歷史的空白。這部作品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嚴格遵循對歷史問題實事求是的唯物史觀,基本還原了海南革命的歷史事實,80%的重要事件都有史實依據;第二,《天涯浴血》的作者把海南革命放在中國革命大背景下表現,使得劇里中國革命的發展線條清晰可見,強調了海南革命始終處于共產黨的領導;第三,劇組堅定不移地弘揚主流價值觀,表明了思想追求;第四,《天涯浴血》追求質樸,沒用太多明星演員,也不刻意追求眼球經濟。面對當下“低素質,高顏值,高薪酬”的怪象,劇組堅決把思想追求放在第一位,用質樸的演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再現了海南革命史。
《天涯浴血》是劇組向社會奉獻的一部有思想高度以及精神高度的好作品,這點值得充分肯定。
《中國藝術報》副總編輯康偉:
在價值觀上引發受眾的強烈共鳴
《天涯浴血》遵從創作規律,引發了受眾價值觀的強烈共鳴,讓觀眾更深地體會到瓊崖革命的血雨腥風。其次,革命隊伍的內憂外患,以及塑造的人物和場景,都使得觀眾感同身受。《天涯浴血》用很多細節刻畫主題,演員的表演也從各方面貼合歷史人物,體現了演員對劇本的價值認同,無論是主次,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有些旁白和情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出現問題,布景方面有些小的瑕疵。比如第一集,他們連夜攻打椰子寨時,冒著傾盆大雨,但地下是干的。第三集小玉躺在床上看書,他的書是按照現在的方式翻的。祝賀《天涯浴血》的成功,期待有更多更好海南特色的電視劇。
《中國電視》執行總編李躍森:
蘊藏著蕩氣回腸的力量
首先向這部戲的制作團隊致敬,把這么長時間跨度的歷史表現出來,加以形象化、戲劇化,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
這部戲采用編年體的敘事方式,表現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3個歷史時期,以事件為中心來編排故事,在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段落感。比如,戲里寫了革命斗爭對馮白駒的磨礪,如何使他的信仰更加堅實,但是不完全以他為核心,這個戲里沒有絕對的主角,也不同于其他的群像塑造的作品,這是該劇的一個特點,也是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在重大歷史事件的把握上非常嚴謹,沒有簡單化,表現了對敵斗爭的殘酷性、復雜性。可以說,它在對于歷史資源的開掘上,更加審慎成熟,樸實無華的敘事風格里,蘊藏著蕩氣回腸的力量。
《當代電視》總編張德祥:
真實性是作品的生命
我感覺到剛才很多同志都談到了,這個作品是拍得非常樸實的,實實在在地將革命歷史通過藝術的形式反映出來。這些年來,我們看一些戰爭劇,雷劇、神劇看得很多了,人們一看到這類電視劇,就覺得里面有很多虛構編造的,和歷史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但是這個作品我看了以后第一個感覺就是它非常實實在在地寫歷史,和其他的抗戰劇作品完全地區別開了。
為什么說它實實在在?它沒有選擇很多所謂“明星”參演。明星在某種程度上,有時候把他放在特定的戰爭年代,他沒有代入感,反而有隔離感,給人的真實性不夠。尤其里面的女戰士,一看她們的形象,應該是海南本地的演員,很有海南婦女形象的特征,構成了作品的真實性。而真實性應該就是作品的生命。
《人民日報》海外版
副總編輯劉玉琴:
海南優秀文藝作品的可喜收獲
第一,《天涯浴血》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又一次豐富和拓展,是一部海南島的紅色島史。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把紀實性和故事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二,該劇讓人再次見證了信仰的力量。這個表現信仰的力量很真實可信,很感人。瓊崖共產黨人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紅旗不倒,對革命堅定的信仰令人感動,他們的信仰不是說在口上,寫在紙上,而是融入每個人的血脈中,劃入自覺的行動,顯得扎實有分量。第三,《天涯浴血》塑造了系列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們鮮活可愛,人物故事感天動地。這種感動是由衷的,發自內心的,將產生廣泛的影響力。第四,作品情節節奏明快,鏡頭樸實,畫面結構有歷史質感。《天涯浴血》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熱烈呼應,是一部值得祝賀的優秀作品。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
塑造了勇于擔責的共產黨人形象
這部《天涯浴血》是對我們海南革命文化資源的一次全新開掘。與以往革命歷史題材不同的是,瓊崖特委在艱苦卓絕的23年中堅持歷練,以共產黨人的生命為代價,讓革命的火種保存了下來。該劇塑造了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的領導形象,尤其表現了共產黨人實事求是,勇于承擔責任的作風。眾所周知,電視劇的第一集非常關鍵,尤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而《天涯浴血》一開始,就直面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當時身處瓊崖的共產黨面臨著巨大威脅。而我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情報火速送到瓊崖,所以開頭送情報這個部分就非常抓人眼球,很容易吸引觀眾看下去。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院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劉復生:
創作上的嶄新嘗試和新鮮啟示
把《天涯浴血》放在整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總體脈絡里來看待它的價值,這點上,它是有創造性的,從某種意義上開創了宏大的革命歷史題材敘事的地方敘述的角度,這點是其重要的特色,而且對于整個沖破目前相對已經有點模式化的宏大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格局很有啟示意義。
可以說,《天涯浴血》把瓊崖的革命武裝斗爭史放在了整個中國革命武裝斗爭史的大格局里來了,格局上有史詩性的氣魄,又是宏大的革命歷史題材,但體現了非常好的地方性。
這部劇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史詩的歷史縱深感、滄桑感不夠等等。但是這些都不影響該劇作為一種嶄新的創作的嘗試,為整個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帶來了新鮮的啟示。
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馬良:
人物塑造不戲說、非臉譜
《天涯浴血》是對紅色娘子軍的全方位說明,應該稱之為海南革命的教科書。唐國強導演在全劇的整體把握和調度上,表現出了很高的水準,定下了整部劇悲壯昂揚、雄偉壯闊、細膩深情的整體藝術基調。除了導演,編劇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不僅塑造好了馮白駒,在王文明、劉秋菊的塑造上也能看出前期扎實的準備工作。另外,反面人物的形象也塑造得十分豐滿,叛徒王德彪的刻畫非常立體,并非一味地丑化,也寫到其當初對參加革命的猶豫,抗戰時候的英勇表現,以及其個性中存在的懦弱和卑劣等。紅色娘子軍的描寫也是有突破的,有新意的。老版電影以及芭蕾舞劇中的紅色娘子軍是經典,但是有一些臉譜化,有一些說教色彩。本劇中娘子軍則顯得比較多樣化,立體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