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7月11日消息(記者謝大強 通訊員陳創淼 鄭峻敬)秀英區東山鎮東城村是海口、定安、澄邁三縣市接壤的較偏遠村莊,6月29日記者走進這個村莊,看到的卻是一派勃勃發展生機,冬季瓜菜、雞鴨、羅非魚、黃牛、東山羊……村民開展多樣化種植、養殖,發展勢頭強勁。村民說,村里經濟能有今天的發展,都靠村黨支部書記林仕昌的引路,僅2015年東城村就有122戶村民甩掉“貧困戶”帽子。林仕昌多次被評為全省扶貧開發先進個人、市冬季瓜果菜優秀運銷商。
幫村民打開瓜菜銷路
東城村土地較廣,水源充足。以前村民都是種植兩季水稻,冬季種植地瓜,如果沒遇上大自然災害,一畝地一年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1983年林仕昌高中畢業,在那個高中生稀少的年代,他毅然決定留在農村,改變家鄉落后面貌。
1991年當上村干部的林仕昌帶村民到澄邁縣學習冬季瓜菜種植經驗,當時村里沒人規模種植瓜菜,種多了賣不出去。林仕昌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他積極爭取到政府農業基礎資金支持,對村里進出主要道路及生產道路進行硬化,修建好農田排灌系統,大片農田被盤活,村民從此擺脫了以往手提肩挑的日子。
林仕昌帶頭種植冬季瓜菜,通過自己及種植能手向村民傳授經驗,同時積極組織村民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術培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冬季瓜菜種植行列。瓜菜豐收了,銷路是個難題。林仕昌積極幫助村民代銷,將村里集中收購的瓜菜拉到澄邁賣給收購中間商,由于收購價掌握在中間商手中,村民種出的優質瓜菜根本賣不上好價錢,有時他還不得不賠進去運輸費和人工費。
林仕昌自費到廣州、深圳等地找瓜菜收購商洽談,為留住來村里收購的瓜菜收購商,他開出優惠條件,如免費提供場地、水電,減少進村運費等。2003年,林仕昌開啟瓜菜收購直銷之路,村民種出的瓜菜直接打包裝車,運輸到內地大城市。
村民林仕和說,通過林仕昌的帶領,現在村民種植瓜菜一畝地一年的收入達到8000元至15000元,翻了好幾番。
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
為帶領村民發展壯大種養殖業規模,林仕昌帶領10戶村民,投入300多萬元,成立昌奇種植合作社,帶領合作社成員不斷奔波做市場調查,每年幫助全村村民銷售瓜菜2000余噸。為減少一些貧困村民種植資金難題,他積極做通種子經銷商工作,自己擔保,讓村民先領種子,待瓜菜收獲賣出后再付種子費。
6月29日,記者來到該村東盛山種養合作社,正在養雞的村民吳多良高興地說,“雞蛋2元一個,現供不應求,老板都是交訂金預訂。”合作社不但養雞,還種植園藝花卉、辣木,走多樣化經營道路。緊靠這個合作社旁邊,由30多戶村民組成的另一個合作社,正在搭建新的雞舍,準備擴大養殖規模。
目前,東城村常年瓜菜種植基地250畝;利用荒地開挖300多畝魚塘,用于養殖羅非魚,產品遠銷香港;在保村水庫邊上發展養鵝,存欄6000多只。全村共成立5個專業種養合作社,主動創業人數達20余人,帶動全村冬季瓜菜種植及家畜、家禽養殖發展,推動了全村經濟社會發展。東城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5000元左右,一批批村民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逐步甩掉“貧困戶”的帽子,2015年該村122戶村民實現脫貧。
抱團發展打贏扶貧戰役
記者來到東城村下轄的大灣村,這個文明生態村以前是一個臟、亂、差的典型村。林仕昌帶領村民建設美麗家園,從改變一個個自然村開始,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支持,再通過外出人員、村里致富老板捐助的辦法,村民投工投勞,讓一個個村莊逐步加入文明生態村的行列,全村8個自然村實現村道全部硬化并安裝路燈。目前,7個自然村村巷硬化。通過發動村民開展“雙創”工作,村容環境正煥然一新。
林仕昌擔任村干部26年,他把服務群眾當成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群眾有需要,一個電話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對于行動不便的群眾,他就送服務上門,用他的一句話來說:“作為村干部,我辛苦一些,群眾就能方便一些。”
村民曾召榮說,上世紀90年代末,他家5口人擠在一間房里,林仕昌為他爭取到3000元危房改造資金,但這些錢買材料都緊張,“買水泥等材料的錢都是林書記幫出的。”他家現住上100多平方米的平房,也是在林仕昌帶領下,種植冬季瓜菜掙的錢新建的。
當天記者來到東城村委會辦公室,正遇上林仕昌召集村干部與合作社負責人開會,部署冬季瓜菜種植準備工作及扶貧幫扶工作。林仕昌介紹,今年村里新確定23戶貧困戶,通過上級幫扶,以及每個村干部、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子,根據每家實際情況發展種植或養殖業,“大家抱團發展,我們一定能打贏精準扶貧這場硬仗。”他堅定地說。
?
?
相關鏈接: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