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12月,韓國棋壇“棋士嘩變”風停波止,“大韓棋院”與韓國棋院合并。
1、70年代確立棋士身份的認同
1974年,韓國棋壇發生了所謂“棋士嘩變”事件,起因是韓國棋院的行政部門侵吞對局費,棋士們為此群起而嘩變,另組了“大韓棋院”。這一事件一直鬧到1976年12月才得以解決,韓國棋院接受了棋士們的要求,“大韓棋院”與韓國棋院合并。從這時候起,韓國棋院從制度上保障了棋士們參與到行政事務的權利,即事務理事制度。
通過這次“嘩變”事件,棋士們對自己的職業逐漸確立了身份認同。而且“棋士嘩變”事件受到社會的關注,還起到了積極宣傳圍棋的效果。事件風停波止后忽如涌出多項業余比賽,就是其明證。而且“事件”還提高了應予棋士經濟待遇的社會認識。
因為棋士也是人,所以權利欲、性欲、食欲等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欲求同樣也很大。所以,棋士的身份認同始終有進步和反省的余地。即使過渡到80年代,棋士身份認同的現實環境和棋士本身自我意識的態度,仍有所欠缺。
“隨著KBS電視臺創辦新的比賽,目前棋戰數已經達到了十個。相比我剛展開棋士生涯時堪堪兩個棋戰,現在的舞臺真是寬闊了許多。但我亦需要自省自戒,因為棋士不能只單純做‘棋譜生產者’。因為圍棋和其他競技不同,其根本在于藝道。”(金寅。《圍棋》月刊 1980.2)
2、80年代棋士身份認同的覺悟得到提高
進入80年代,隨著棋戰擴大預算規模,棋士們的經濟條件大幅得到了改善。適時大宇集團總裁金宇中任韓國棋院總裁,徐廷覺任韓國棋院理事會理事長,致力于改善棋士們的經濟待遇。其主要舉措是在業余棋界辦“會員制”以期增加棋迷厚度,同時推進棋士的企業就職。遺憾的是這兩個制度都未能堅持很長時間(“業余會員制”只辦了幾年,企業就職則部分持續到了1997年金融危機前)。不過,這兩個制度在社會上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人們比以往更加肯定地看待職業棋士了。
1985年韓國棋院引進院生制度時,報名的學棋少年達到了25名,其中就有李昌鎬,這就是社會認知轉變為積極的證明。總之,社會認識的轉變和經濟條件的改善,提高了棋士的身份認同,進而帶來了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充足的后備力量。
3、2000年代,圍棋的認同向體育轉變
棋士們的職業認同,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相對處于穩定。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對圍棋的發展也帶了消極的影響,尤其棋士們的活動領域,未能進一步擴展到棋戰之外。
(表1)棋士數和棋戰數的對比(按年代區分)
相比1984年,2001年棋士數雖然增加了兩倍,但棋戰數相差不多。如果除去新銳棋戰,基本仿佛。如果以棋戰數做標準,棋士的供給顯然過盈。
90年代初,圍棋道場和圍棋教室成為了職業棋士涉足的新領域,但擴散有限。尤其面對廣闊的社會階層,無論是世代間、還是職業間的交流仍顯欠缺。80年代中期以后,韓國職業棋士的整體實力急遽提高,這固然提高了棋士們的職業自豪感,但相應的經濟上的報酬仍不到位,所以無法進一步充實職業認同。
2000年代初,促進圍棋體育化的背景就是經濟上的不穩定導致的職業認同的不穩定。隨著圍棋道場、學校的活躍,更多的少年志向于圍棋,圍棋界希望通過體育化給予他們學業上的支持(體育特長項目),這亦成為了圍棋體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圍棋被認可為體育團體、2007年圍棋成為全運會示范項目,韓國圍棋的體育化基本獲得了成功。
但是,棋士們的身份認同再次被動搖,是因為圍棋的本質并不符合體育。體育化無視圍棋“藝”的層面,個性泯滅于團體。這又導致了快棋的泛濫,同時不同年齡段的棋士們適應“體育化”的程度也不同,進而帶來了認同的混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