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近日陸續出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除了山西、寧夏、新疆、西藏及東三省外,其余省區市均已公布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北京、上海、浙江等12個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跑贏了GDP。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實際增長6.5%。人均工資性收入6846元,增長8.5%。
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等12個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跑贏了GDP;海南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GDP持平。而天津、江西、河南等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未跑贏GDP。西部地區收入增速較高,貴州、青海兩地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分別達到9.3%、9.2%,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指出,北京、上海、浙江恰恰代表了地方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三種類型。浙江的民營企業結構調整速度比較快,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比較顯著的部門正在萎縮。第二個板塊是上海,上海服務業占比提高速度更快,高端服務業尤其是和服務相關的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物流等近幾年始終處在發展比較快的階段。第三個板塊是北京,上半年非都市類的產業已經轉移,有利于盤活北京地區有限的空間存量,適合北京的都市性產業,比如金融、貿易、科技等三大類起到絕對支撐的作用。
傳統制造業增速下滑的同時,從中引申出的高端服務業增速卻在不斷增長,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個百分點。在此支撐下,服務業的居民收入也出現大幅上漲,結合各地發布的居民收入數據來看,現在服務行業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沖抵了制造、批發零售等增長較慢甚至下降的影響。
具體而言,上半年來自房地產、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5%左右;來自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文體娛樂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0%左右;來自租賃和商務服務、居民服務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在7%以上。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說,下一步,為了促進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各行業工資收入差距應該逐步縮小,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應該進一步發力。
蘇海南指出,想方設法使這些相對困難的行業能夠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新獲得生機,在這個基礎上,這些行業的職工工資也能夠得到合理增長,跟其他行業職工收入的差距不至于擴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