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掐絲琺瑯冰箱。
清朝著名畫家金廷標的《蓮塘納涼圖》。
凌陰藏冰圖。
晚清的冰窖工人為買家送冰。
人見人愛的“竹夫人”。
古人喝冷飲圖。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木質冰箱。
曾侯乙銅冰鑒。
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遭遇比往年更高溫的熱浪,很多地方氣溫逼近40℃,連魚都被熱死了。空調整夜不敢關,吃著各種冰飲,穿得也是清涼到了極點,還是抵不住那烈日驕陽。享受著現代文明,好多人都忍不住感嘆:古人遇到這種極度高溫,該怎么辦呢?
其實,您真是替古人擔憂了。現代人千萬不要有太多的優越感,要知道,古人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原始。人家不僅該有的一樣不缺,還更愜意更有情調呢。
房子沒有空調?自帶降溫功能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住在單元樓房里,沒有風,悶熱不堪,但一進入那種傳統建筑如大廟或老院子,會頓覺陰涼。你的感覺沒錯,老房子的確更涼快。除空間高、通風好、綠化多外,你知道嗎?連房子的屋檐都暗藏玄機。
明代以后的建筑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簡單的建筑法式,里面有大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于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設計出檐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陽;到冬至前后,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在柴海燕、王克陵所著的《先秦漢唐時期的避暑生活》一文中說,春秋時期各國建有特辟的冰室。《越絕書》說,吳國都城中,供夏日狩獵游樂休息時有冰室。《左傳·吳太伯世家》里,也提到吳國宮室中有藏飲食的窟室。漢武帝時期,甘泉宮內設有依甘泉、冰室降溫的設施。
除了設計,老祖宗們也會搞點小心機。唐朝的時候,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含涼殿依水而建,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制冷設備。這種設備,采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水面的冷氣送入殿中。與此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的目的。
《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制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贊譽。
乾隆年間,一些能工巧匠在圓明園內,設計安裝了一套名叫“水上明瑟”的機械裝置。它其實是一臺用水力驅動、帶動葉翅旋轉的風扇。很像現在的電風扇,只不過,是水動的。
還記得《甄嬛傳》里,夏天在房間里擺冰山的場景嗎?沒錯,這個細節是有歷史依據的。唐代顯貴楊國忠,造冰山避暑。《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
如今,在北京故宮的陳列品中,還有一種古代“冰冷空調”供游人參觀。這是一個方形的、有金屬鑲裹的木頭槽子,下端有孔,用來排除融冰。這種冰箱主要功能不為保鮮食品,而是用來吸熱,以降低室溫。它大約可容冰一立方米,吸熱功效很好。
另外,還有一種“冰箱”,是供御膳房使用的。就是在容冰器具中做一個內膽,膽被冰包圍,膽內放置食品,以此冰鎮保鮮。
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鑒,就是證明戰國時期用冰習俗的重要文物。此冰鑒為重要祭典或宴請重要賓客時使用,蓋內銘刻“曾侯乙作持用終”。方鑒與方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季可置冰塊于其中冰冷食物,冬季則可置木炭以溫燙食物。既是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沒有冰凍啤酒但有“挫糟凍飲”
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冰激凌,到底是誰發明的?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有二:一是羅馬時代某皇帝不堪酷暑,其廚子從高山取冰拌以蜂蜜水果而成;二是元代的中國,就有把牛奶做成冰酪的習慣,很像現在的冰激凌。后來,馬可·波羅把這種辦法傳到了歐洲。
古代沒有現在的冰品,但有了各種以冰為特色的冰食,其品種之繁復豐富,與當今不遑多讓。
挫糟凍飲
《楚辭·招魂》里寫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王逸注曰:“言盛夏則為覆蹙干釀,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飲之。酒寒清涼,又長味好飲。”
挫糟,指的是除去酒糟,留下清酒,將清酒冰鎮,估計喝起來很像今天的冰鎮啤酒。《齊民要術》中,專門寫了夏季釀酒以供夏日飲用:將糯米蒸熟,放白醪酒曲,密封,夏日經一宿即發酵有酒味,“酒甘如乳”,想必類似。
在唐代之前,采冰、儲冰代價高昂,非極貴之人不可享用。漢代朝廷每年盛夏都要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
三國時,曹操曾在漳水邊建造了一個裝潢華麗、氣勢宏偉的冰井臺,專用藏冰來降溫。每逢酷暑天,曹氏父子常來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云仙雜記》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可以說,那個時候,普通老百姓是與冷飲無緣的。
到了唐代,世道繁華了,民間也開始出現賣冰的商販,冷飲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如被大詩人杜甫推崇的“槐葉冷陶”,就十分流行。詩人是這樣贊揚“槐葉冷陶”的:“輕輕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著,香飲兼苞蘆。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比珠。”
冰酪
街頭賣冰,在唐朝后便成了夏天最常見的一景。人們把果汁、牛奶、藥茶、冰塊等混合調制成冰凍的飲品,名叫冰酪。
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南宋時冷飲花樣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飲店出售的果汁類飲品多達數十種,常要營業到三更天才結束。
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更是風味獨特。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市)街上賣的有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半茶圖》,還把出售冷飲的場面畫入畫中。
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一些冷飲,通常是在冷飲中加冰,其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
其實,當時還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南宋詩人楊萬里記述了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楊萬里對冰酪大加贊賞,曾為此題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此時的冷飲,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脫掉了貴族化外衣,享用者已由朝廷的官宦貴族擴展到了庶民百姓。
元代以后,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商人們還在里面加上果醬和牛奶,很像冰激凌。明清時,不少美味冷飲名品相繼出現,僅《紅樓夢》中就有酸梅湯、玫瑰露、木樨露、涼茶及玫瑰鹵子湯等記載。
沒有色素,沒有香精,全天然口味的香露花飲,讀一讀都讓人口齒噙香。
冰從哪里來?冬天把冰藏起來
說過了用冰山來降溫和冷飲的故事,下面來說說冰從哪里來的。在人工制冰前,古人用冰全靠老天爺。沒錯,就是把冬天的冰收藏起來,等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就這么簡單。
中國古代藏冰用冰的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一般認為,至少從西周開始,就有了這個傳統。而且,采冰、藏冰、用冰,都已經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最早關于藏冰的記載,出自《周禮·天官》:“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鑒。賓客共冰……”這里的“三其凌”,即以夏季用冰數的3倍封藏。“凌人”一職,下設近百人的管理人員,已經有了系統管理。
古人在取冰和開啟冰窖方面,都遵循一定的時間,還有一定的儀式。比如,要祭祀水神司寒,因為水神尚黑,所以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糧食作為供品。取冰的時候,還要在冰室設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來辟邪。
取冰后,就是收藏。我們不知道3000年前的氣候如何,但夏季非常炎熱是肯定的。粗暴地靠物理辦法保存冰塊,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事實上,藏冰這件事也的確是靠天吃飯,長江以南,地氣溫暖,很少有大規模藏冰的記載。
西周時期的冰庫,建造在地表下層,用磚石、陶片之類砌封,或用火將四壁燒硬,故具有較好的保溫效果。
當時的冰庫規模已十分可觀。1976年,考古人員曾在陜西秦國雍城故址發現一處秦國凌陰,容冰量可達190立方米。為保持藏冰的質量,要定期對冰庫進行維修保養。《周禮》記載:“春始治鑒,夏頒冰,秋刷。”也就是說,古人冬季藏冰,春天開始使用冰庫,秋天清刷整修,以備來冬再貯新冰。
您還記得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里寫到的西夏皇宮冰窖嗎?隋唐時,人們又發明了深井貯冰法,使天然冰塊的貯存期大大延長。當時人們利用打井技術,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規制在8丈深以下,然后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
這是充分利用地下深處溫度比地表低得多的條件。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由于唐代的冰庫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稱冰庫為冰井。
明清時期的冰庫,則被稱為冰窖。冰窖也建筑在地下,四面用磚石壘成,有些冰窖還涂上用泥、草、破棉絮或爐渣配成的保溫材料,進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溫能力。
冰窖以京城最多,以皇家冰窖最為宏大。此外,民間也建筑了許多小型冰窖,還出現了專門以貯冰和賣冰為業的冰戶。這就使冰庫的數量大為增加了。
古人奇葩避暑法:用巨蛇纏身來降溫
可能是沒有直接有效的方式,古人有的避暑方式非常有想象力。
唐朝時,有一個御史,在自家宅子里修建了一座會下雨的亭子,號稱自雨亭。“檐上有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意思是說,在溪流的上流修起水壩,用懸空的竹管引水上屋檐,形成人工瀑布。想起來雖然很麻煩,但的確很有情趣。
不是每個避暑大招都需要興師動眾的。清朝的厲荃在《事物異名錄·器用·竹夫人》中說:“(明)石珤《苦熱行》:‘竹姬染汗光模糊。’按,竹姬即竹夫人。”
蘇軾還有一首《送竹幾與謝秀才》詩:“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這個竹夫人,也是很有想象力的一種避暑用品。其實就是編青竹為長籠,抱著睡覺以取其清涼,又叫做竹奴、竹婆、青奴、竹夫人、竹姬。
另一個傳說就不那么有情調了。《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時,“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則以百練束之,至暑月,常骭息不可過。玄宗詔南方取冷蛇二條賜之,蛇長數尺,色白,不螫人,執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數約,夏月置于約中,不復覺煩暑。”
用冷血動物蛇環繞身體來降溫,有沒有渾身發麻的感覺?想想就寒磣人哪!(張一辰)
?
?
相關鏈接:
避暑度假選什么房?來看海口均價萬元以內海景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