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1號車就被封藏在這里,謝絕外界參觀 新華網魏會博 攝
新華網石家莊8月6日電(魏會博)“巴鐵”1號試驗車2日在秦皇島市啟動綜合試驗后,迅速引發社會關注。
近期,本網專門趕赴秦皇島市的“巴鐵”試驗現場,探秘這個“龐然大物”。不過,面對外界的質疑聲浪,“巴鐵”1號試驗車被封藏,涉事企業三緘其口,相關部門不愿多談,“巴鐵”的一切仍然保持著神秘。
車體被封藏 謝絕外界參觀
4日下午,本網來到位于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富民路上的“巴鐵”試驗現場。在富民路的南端,兩塊高約10米、長約30米的鋼板豎立起來占據了4個車道,南北兩側也拉起足有2米多高的黑色遮陽布,這個搭起來的長方形大棚里面就是“巴鐵”。由于封閉較嚴,透過遮陽布的上方也只能看到“巴鐵”的車頭。
在大棚的北面,是“巴鐵”的測試道路。這段道路長約300米,地面兩側分別有兩條鐵軌。整條道路已經被1米來高的柵欄封起來,只有緊鄰的車站村村口有可以供車輛和行人出入的開口。測試道路旁建有兩個“巴鐵”站臺,高度約2米,長度30米左右。
在該測試區域里,“巴鐵”的字樣隨處可見。工作人員穿的衣服上都印有“巴鐵”的標志;寫有“全球首輛‘巴鐵1號’試驗車啟動路面測試”的大紅條幅懸掛在黑色遮陽布的上方,頗為醒目;站臺的電子屏上播放著“北戴河‘巴鐵1號’全球首測”的標語。
當本網表示想去“巴鐵”上參觀時,被工作人員以“車輛在施工有危險”為由拒絕,即使提出不拍照、不攝像,仍未被允許。此后,陸續有市民前來參觀,但均被擋在黑色遮陽布外。
透過大棚的縫隙可以看到,“巴鐵”是個大塊頭,車上有數十人正在忙碌地工作著,它的周圍也有不少工作人員。詢問入口處的工作人員,車輛是否有故障,其答復稱正在維修升級。當問及具體是哪一方面時,工作人員稱不太清楚。
據正在該路段打掃衛生的一位環衛工人說,“巴鐵”的軌道和大棚大概是今年5月份開始建的,由于軌道占了4個車道,這個路口的交通遠不如以前暢通。
輿論漩渦之下 各方均三緘其口
有“空中巴士”之稱的“巴鐵”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有媒體報道過,在2號的測試后,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外界對“巴鐵”的質疑聲也此起彼伏。
面對質疑,“巴鐵”方面如何回應?本網多次向工作人員表示要采訪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鐵公司”)負責人,但均遭到了拒絕。
站臺的電子屏上顯示是“北戴河‘巴鐵1號’全球首測” 新華網魏會博 攝
那么,在當地政府看來,“巴鐵”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相關部門是否審批過此次測試?帶著這些疑問,本網來到北戴河區委宣傳部,其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稱這個項目是市里的,區里不了解情況。
隨后,本網又分別與秦皇島市發改委、交通局、商務局等部門進行聯系,但各部門對于“巴鐵”一事均不愿正面回應。秦皇島市交通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稱該項目“不歸交通局管”。
秦皇島市發改委審批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稱該科室“沒有審批過此項目”,但他說有可能是其他科室或是區一級的發改部門審批的。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該項目是該市發改委按照旅游項目審批的,不過相關負責人拒絕證實消息的真實性。
專家:“巴鐵”從首測到使用過程還很漫長
“巴鐵”的設計初衷是減少城市擁堵,也一度被稱為“治堵神器”,但是近來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巴鐵”難以在城市道路推廣。
有專家認為,“巴鐵”的車身太高了,4.8米的高度已經超過目前城市一般的立交橋、過街天橋的限高。而下層小汽車的通行高度只有2.2米,這個高度只滿足時速5公里以下的車庫要求,在50-60公里的時速下,沒有哪個小車司機敢在下面開車。
車輛結構的安全穩定性也受到了質疑,以載員600人計算,車重接近40噸。在車廂重心離地3米的情況下,僅靠兩側車體鋼殼支撐,在30公里/小時以上車速行駛中,幾乎無法保證車輛結構的安全穩定。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巴鐵”發生交通事故,乘客逃生困難,下方行駛車輛同樣非常危險。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浩在接受本網采訪時表示,“巴鐵”一旦投入運行,整個道路的基礎設施都要調整,改造成本很大。而且,“巴鐵”運行的限制條件太多,在很多城市難以應用。王浩認為,“巴鐵”的技術論證還需要很長時間,測試同樣需要時間,因此,從首測到投入運行需要時間比較長。
對于“巴鐵”的創新精神,王浩認為值得鼓勵,但他提出,因涉及到公共交通安全,還是應該保持謹慎的科學態度。在設計時,把復雜的道路交通情況考慮進去會更有現實意義。
?
?
相關鏈接:
“空中巴士”巴鐵試驗車啟動路面測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