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2斤,青椒8兩,土豆1斤2兩。”攤主黃雪麻利地扯下3個塑料袋,幫顧客把菜裝好。5日下午,在南京市浦口區凡星綜合市場,記者逛了一個半小時,看著這類超薄塑料袋作為每個蔬菜攤位的“標配”,免費進入一個個買菜市民手中。
我國2008年6月起施行“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要求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8年來,在眾多集貿市場、路邊店鋪,“限塑令”如一紙空文。
南京市近期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全市“限塑令”執行成效的行動方案》,提出建立“集貿市場塑料袋專供”制度——鼓勵和引導市場開辦者或場內經營者在市場內設立合格塑料購物袋銷售點,實行塑料購物袋統一采購、銷售。這是否意味著,今后南京人買菜也要買塑料袋了?
“塑料袋收錢?”攤主譚心霞搖搖頭,“在菜場絕對不可能。買菜一買就是六七樣,青椒、土豆等可以裝到一個袋子里,水菜總要分開裝。超市那種最小的袋子1個1毛,5個就要5毛,顧客肯掏錢?”攤主何云云插話:“超市不還價,我們賣菜,3毛、5毛的零頭都抹掉,哪好叫顧客再掏錢買袋子?”
市民顧娟說,帶袋子上菜場太麻煩,如果整個菜場都要花錢買袋子,那也只好買。市民黃為先表示,要看袋子價格,“超過3毛肯定不買”。市民劉宏反問:“裝魚蝦的袋子那么厚,你沒為它買單?菜場塑料袋看著免費,還不是已經算在菜錢里了?”
凡星綜合市場管理部主任周德真認為,設專供點容易,問題是環保袋比不合格塑料袋貴很多,而袋子費用估計很難轉嫁到顧客身上,肯定是增加攤販成本。除非整個菜場禁止攤販自己進袋子,專供點才有用。
科巷菜市場管理辦公室王主任也覺得為難:“我們幾年前專設環保袋供應點,但經營戶不來買。賣不合格塑料袋的就在菜場旁邊轉,和經營戶互留電話,雙方很默契。我們頂多把賣袋子的攆走。還是要從生產塑料袋的源頭上管。”
事實上,“限塑令”出臺后,其以經濟手段來減少塑料袋用量的思路,就是議論的焦點之一。“限塑令”成為“賣塑令”,有償使用制度落實較好的超市是“最大贏家”——這樣的說法并不少見。南京“加強版限塑令”延續這一政策思路,并決心“攻克”與大眾生活緊密關聯的集貿市場,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一個“農貿市場塑料袋要花錢買了,你贊成嗎”的微博投票,60%的網友選擇“不贊成,治標不治本,多花錢而已”。網友們還留言:塑料袋使用量大,主要不是因為免費,而是因為方便;難道花錢買塑料袋用,塑料袋就是環保的?有關部門要反思,源頭堵住了嗎?有便宜環保的替代品嗎?……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認為,經濟杠桿的效果如何,取決于“需求價格彈性”大小,也就是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塑料袋價格甚微,需求價格彈性很小。對塑料袋收費、小幅提高塑料袋的價格,只能給消費者增加開支,并不能大幅度減少塑料袋使用量。他建議,通過征稅的方式,將經營者銷售塑料購物袋的超額利潤納入環保專項基金,用于獎勵限塑較好的組織、個人,起到正向激勵作用。在集貿市場等限塑困難區域,充分調動商家積極性,如對響應環保規定較好的商家,給予一定稅收優惠、補貼或獎勵。
記者發現,未能在源頭有效把控,被視為“限塑令”失靈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超薄塑料袋難以多次利用,是主要的“白色污染”源,所以被禁。然而,多個塑料袋批發商都告訴記者,各種厚薄的塑料袋都有,歡迎去看貨、談價。一家塑料袋廠家的劉經理承認,“限塑令”是有影響,超薄袋子做得少了,但還是有市場需求。他說,菜場用的袋子,符合國標的很少,裝豆漿、饅頭的塑料袋最薄,1分多錢一個,幾萬個起做。
“要從源頭遏制‘白色污染’,還需要有合適替代品。”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江偉老師透露,自己在研發可降解塑料袋,努力控制成本,希望盡快拿出與不可降解塑料袋價格相近的產品,讓更多人用上環保購物袋。
“加強版限塑令”,如何落地有聲?媒體人陸先生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竹籃子圖片,并回顧起提籃買菜的時光。“并不一定讓你我重提菜籃子,說到底,是為了喚回環保的生活方式和起碼的環保公德。”的確,在關注環保公共政策的同時,不妨自問“環保為先,還是方便至上”,畢竟公眾環保意識也是影響“限塑令”推行的因素。
?
?
相關鏈接:
“限塑令”陷困境商家鉆空子 消費者支持度低是主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