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過去30多年,我國牢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對外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提出了開放發展新理念,把我國對外開放工作推向新高度。
準確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在新形勢下全方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
在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前提是科學判斷國際環境變化及其蘊含的戰略機遇與重大挑戰。過去30多年,我國抓住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產業跨境轉移和全球經濟繁榮的機遇,通過實施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擴大出口、發展加工貿易、建立特殊經濟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我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與來華外商的資金、技術和海外銷售渠道優勢相結合,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出口國,解決了制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外匯短缺瓶頸問題,有力促進了工業化和經濟體制改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市場需求不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連續幾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的影響,部分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出口下降、資金外流、匯率貶值的壓力,有的甚至出現了經濟負增長,金融風險上升。與此同時,全球經濟治理處于變革期,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份額上升、話語權增強,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新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區域合作加快發展,成為構建國際經貿新規則的重要平臺,新的國際經貿規則呼之欲出。
國際環境新變化蘊含著新機遇與新挑戰。對我國而言,機遇大于挑戰,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首先,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不僅催生大量新興產業,而且將深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破原有產業格局,為我國實現“彎道超車”帶來機遇。其次,跨國公司加速對華轉移高端產業活動。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多年位居世界前三位,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國之一。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結構不斷升級,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占比逐年上升。第三,高端人才加速向我國匯聚。2004年我國留學歸國人員僅有2萬多人,2015年達到40.5萬人。還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來中國工作。第四,全球性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帶動我國出口結構升級。我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全球性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不僅為我國企業提供工程承包的市場機遇,而且將帶動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顯著提升我國出口結構。第五,世界經濟低迷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海外并購的機遇。我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居世界前三位的對外投資大國。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并購,可以獲取海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知名品牌、銷售渠道和能源資源,大幅提升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的能力,有力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
加強內外聯動,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開放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要圍繞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與水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加快推動開放創新和效率提升,順利實現新舊增長動能的轉換與銜接。
培育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必須加快培育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應從以往主要依靠低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為主要依靠質量、技術、品牌和服務參與國際競爭,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應通過擴大開放引進新技術、新業態,促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速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應高度重視增強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把擴大服務業開放作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知識密集的服務外包。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業發展,提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大力開展對外投資,培育一大批中資跨國公司,增強我國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對全球價值鏈關鍵環節的掌控力。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習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牢牢抓住體制改革這個核心,堅持內外統籌、破立結合,堅決破除一切阻礙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制度安排。應從制度和規則層面深化改革,推進包括放寬市場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等在內的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產權保護、信用體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外開放新體制要主動與國際規則對接,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加快落實這一藍圖,必須找準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突破口。一是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探索作用,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加快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先試出管用、有效的成果。二是以開放促改革。積極商簽高水平自貿區協定,推進與主要經濟體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不斷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以擴大對外開放倒逼改革,加快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統籌協調各個區域在對外開放中的分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沿海地區應全面參與國際分工,打造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引領國際競爭力升級。內陸沿邊地區應推進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國際大通道和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成為落實周邊外交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支點。積極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模式,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服務外包。進一步發揮各類特殊經濟區引領開放的平臺作用,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港澳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推動協同發展。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深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雙邊合作,提高經濟合作的機制化水平。大力推進與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合作、貿易合作和金融合作,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產業鏈,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堅持互利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準確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點,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構建互利共贏國際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面對全球經濟治理變革,我國要不斷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不斷增強軟實力,提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新理念新倡議。堅定不移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主體地位,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盡早取得成果。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新議題談判,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取得新進展。積極參與全球金融與貨幣體系改革,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政策協商,促進提升其作為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平臺的地位。積極參與跨境投資、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國際經濟治理新議題談判,引領國際經貿規則走向。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大力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是區域合作的重大倡議,覆蓋60多個國家,橫貫歐亞大陸,目標宏大,影響深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加強與沿線國家開展戰略對接和政策協調,以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為優先領域,以經貿合作為重點領域,以經濟走廊建設為戰略支撐,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建設一批境外產業園區,形成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早期收獲項目。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的作用。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提出區域合作新倡議,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在對外開放中充分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么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在對外開放新階段,我國應充分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同時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努力尋求各方利益匯合點,推進務實合作,做好對外援助,切實做到弘義融利,努力實現合作共贏。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