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雷電劃過新疆庫爾勒上空,預示著強對流天氣即將到來。由于及時發出預警,當地的應對有條不紊。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氣象預報預警,在天氣瞬息萬變的夏季,頻頻出現在公眾的生活中?!爸醒霘庀笈_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大家出行小心?!鳖愃频奶嵝央S處可見。
氣象預報預警主要通過哪些渠道發布,為什么有時存在受阻“最后一公里”的狀況?怎樣使氣象預警信息飛得更快,并精準送達千家萬戶?記者近日進行了多方采訪。
預報要報得早,也要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
現在,大家通過手機APP(應用軟件)或者短信,能收到大量天氣預報預警信息。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警發布運控室主任白靜玉表示,氣象預警信息不僅可以通過短信、互聯網、電視、報紙、車載信息終端、樓間顯示屏等渠道發布,還能與支付寶、微信、微博“無縫對接”。
“氣象局的信息能做到一點多發,向事先洽談好合作機制的有關部委、媒介等終端,同步推送預警信息?!卑嘴o玉解釋道,不同級別的預警有不同發布方式。以支付寶等APP為例,橙色以上屬于緊急推送內容,用戶會收到“彈出窗口”的主動通知。而橙色以下級別的預警,則需公眾主動查詢。
提示方式花樣翻新,說到底還是為了最大程度保障公眾安全。多一些有效預警,就可能少一點人員傷亡。這些年來,及時的預警沒少為老百姓遮風擋雨?!皻庀蟛块T做了統計,每年因為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在大幅下降,這和預報預警發揮的作用密切相關?!敝醒霘庀笈_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有時臺風來臨前,為保障人員安全,相關部門會督促甚至強制撤離海上作業人員。有了準確及時的預警,就能讓易發生災害地區的人員提前撤離,各地都有成功案例。”
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全省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達90%?!芭c‘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間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所降低?!睆V東省氣象局副局長鄒建軍說,“所有突發預警都要‘報得早、審得快、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預報要做精做細,還要讓大家伙兒用得上、用得好。”
“土洋結合”發布預警,不遺漏一個地區,不落下一戶人家
要讓老百姓用得好,預報就必須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頸制約。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氣象等相關部門“各顯神通”,想了不少“接地氣”的點子。
“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發布預警時要注意‘土洋結合’?!卑嘴o玉說,“在科技發達、信息傳播渠道豐富的城市地區,可以通過短信、網絡、APP等多種終端同步推送預警信息。但在手機和網絡信號較差,且居民多為老人、孩子的山區、農村地區,我們采取的是當地土辦法:大喇叭及時廣播、信息員入戶提醒等,這些方式并不過時。山洪來襲前等關鍵時刻,網格化信息員還會敲鑼發出警報、組織大家撤離。”
在城市,氣象預報正向著“社區化”“網格化”的方向發展。天津市氣象局幾年前實施了氣象服務“樓長制”,氣象信息經由市局、街道社區主任、樓長層層傳遞,保證緊急預警能及時“入戶”。
天津市南開區廣開街格調春天社區主任豐廣珍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氣象局會為社區‘量身定制’天氣預報。如果有暴雨等極端天氣,我會第一時間用短信和微信通知樓長。小區內地勢高,但外面就是低洼地,‘社區天氣預報’會特別提醒大家出行注意積水等?!?/p>
“現在天氣預報的通知方式多種多樣,對大伙兒是個特別好的提醒?!备裾{春天社區樓門長王淑琴笑著說,“別看我今年都74歲了,也學會了通過微信等方式,關注天氣信息。我們樓里有位80多歲的孤老戶,一次大暴雨前夕打不通她家電話,社區主任特別著急,趕緊聯系我入戶通知,提醒她買好必需品,沒事別出門。把這種精細的預報及時送達老人、孩子等,真是太重要了!”
在農村地區,“村村通”信息員體系大展身手。每村確定一名聯系人,其姓名、聯系方式在當地氣象部門備案,一旦有預警,氣象部門會立刻聯系這些責任人,由他們到村里挨家挨戶通知?!皻庀蟛块T推送預警信息時,還會根據不同的地形、氣候條件有所側重,比如哪些地區需要特別防范暴雨洪澇,哪些要注意泥石流、滑坡等?!卑嘴o玉說。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與涉農、涉災部門共建共用43.6萬個大喇叭、76.7萬名信息員隊伍和7.8萬個信息服務站,解決農村預警信息發布問題;通過海洋廣播、北斗衛星等手段向海上船舶發布預警;通過預警收音機向人口密度小的偏遠地區發布預警。“對語言溝通不暢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藏語、維語手機彩信等方式發布預警,力求不遺漏一個地區,不落下一個人。”白靜玉說。
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頸制約,公眾風險防范意識還需提升
氣象預報發布方式多樣化,內容也越來越貼心。前些天,墨跡天氣APP推出了“短時預報”功能,預報用戶所在地未來一小時內的降水等天氣情況。預報趨向個性化、精細化,更貼近每個人的不同需求。
墨跡天氣氣象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丁莉莉表示,精準到方圓500米以內的短時預報,能“關注用戶頭頂的那片云”,讓用戶知道未來一兩個小時內,其所在地是否會有降水,以及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以便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短時預報的技術手段多種多樣,能盡早發現局地小尺度強天氣的蛛絲馬跡。龍卷風、冰雹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突發性,短時間內可能發生劇烈變化。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從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研判,很難做到對它們的定時定量定點預報。”馬學款說,“就像一鍋燒開的水,鍋里會冒水泡,準確預測哪個水泡何時在哪里產生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時候只能靠短時臨近的監測和預警,作為常規天氣預報的重要彌補手段?!?/p>
不過,短時臨近預報技術仍亟待改善。“短臨預報對精細化要求更高,相當于把信息放到顯微鏡下給用戶檢驗?!倍±蚶虮硎?,用戶反饋是對氣象數據的補充,能幫助提高氣象算法和播報的準確度。“我們特別歡迎用戶提出意見和建議。”
在馬學款看來,氣象服務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頸制約,還需要公眾風險防范意識的進一步提升。“越是尺度小的突發性強天氣,預警時效越短。大家一不注意,就可能忽略提示信息,所以要對氣象預警引起足夠的重視。”
專家提醒公眾,多渠道的信息發布是好事,但也得多留心其中隱藏著的“陷阱”。有人曾在朋友圈里發布虛假天氣預警。而自2010年起施行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規定,凡是擅自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或傳播虛假的或者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的災害性天氣信息和氣象災害災情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白靜玉建議,公眾在接到預報預警時,一定要關注信息來源是否屬于正常渠道。一般正常的預警信息都會注明信息來源。比如“國家預警發布中心”“北京市防汛辦”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