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調整治理思路,通過政策修繕,讓愿意返鄉的家長返鄉創業,讓留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也能在身邊。這樣,留守兒童的難題才會逐漸得到好轉。
全國各省市農村留守兒童摸排的結果正在陸續公布,其中福建省10.5萬余人,江蘇省24.2萬余人,湖北省73.9萬余人,等等。更為具體的數據是下一級行政區的,安徽省安慶市留守兒童共有10.4萬人,四川巴中留守兒童也超8萬人。
數字相當驚人。不僅如此,在已公布的數據中,湖北省留守兒童中無人監護的有1.1萬余人,福建有811名兒童處于無人監護狀態。從這些數字就不難理解,為何常有關于留守兒童的悲劇見諸報端。問題是,如何減少留守兒童。
自源頭來看,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是讓家長返回家鄉,二是讓兒童留在務工家長身邊。
第一條路,目前雖有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發展縣域經濟等政策,但結果如何不得而知。能夠看到的困難卻非常明顯:一方面城市對農民工的需求依然巨大,很多人為了掙錢不得不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很多農民工其實已經回不到農村,生活習慣、工作經驗、社會交往、勞動技能等,都是約束條件。
第二條路,其實還有很多工作可做。農民工不把孩子帶在身邊,有的是因為自身經濟條件不許可,但更多的是因為城市不能給農民工孩子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務。教育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公共服務。城市治理者應該盡可能給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條件。遺憾的是,在很多城市,近年來農民工的孩子上學不是越來越方便,而是越來越困難了。對孩子父母要求的各項條件日漸提高,從住房到社保,從工作年限到社保年限,莫不如此。
其實,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供給側的改革也應該加速。孩子上學的需求是剛性的,一些城市的條件讓本可以在城市與農民工一起生活的孩子,不得不選擇回老家上學,成為留守兒童。在我有限的生活經驗中,并不缺乏這樣的案例:作為農民工的父母各項條件都無法滿足,孩子沒有辦法入學,不得不讓孩子回到老家接受教育,家長則繼續留在城市打工。
有人說,城市的教育資源連城里的孩子都滿足不了,如何滿足農民工的孩子?其實,這恰恰反映出最需要進行教育供給側改革。理論上講,政府應該給每個孩子提供國家法定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條件——不管是城里的孩子,還是農民工的孩子。不能總說教育資源不夠,因為教育資源是完全可以迅速增加的,甚至可以引進社會力量共同提供,就像公共基本設施中的PPP模式??傊?,要調整治理思路,通過政策修繕,讓愿意返鄉的家長返鄉創業,讓留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也能在身邊。這樣,留守兒童的難題才會逐漸得到好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