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產能結構擴展。
“一帶一路”沿線有不少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匱乏,而中國企業的相關建設資源、能力和愿望都非常強,強化互聯互通,進行國際產能合作,是打通“一帶一路”的兩個任督二脈,也是福祉沿線各國人民的正能量。
二是區域結構布局。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從各陸海廊道方向實現實質性推進,進行結構性布局。中蒙俄經濟走廊方向,完成了中蒙邊境烏力吉口岸的對外開放。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方向,重點打造中歐班列統一物流品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方向,順利完成鐵路隧道項目。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方向,鐵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巴經濟走廊方向,公路等交通項目完成融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方向,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復工,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即將竣工,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股權收購項目完全交割。
三是合作結構升級。
在傳統的直接建設基礎上,拓展合作方式,中國已與法國、德國、韓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就共同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第三方市場達成重要共識。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各類雙多邊產能合作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一帶一路”建設放眼于價值結構調整。“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的是不搞狹隘政治,在世界格局新變遷中堅持做負責任大國。
一是文化融合。
“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人文交流,這是建構國家間關系的一項長期基礎性工作。“一帶一路”本身就富有傳統文化融合的意涵,倡議將絲綢之路延續千年的經濟、文化、商貿友好交流傳統繼承下來并賦予新的時代含義,在深化經濟合作的大背景下,為各國人文交流提供廣闊的舞臺,最終實現各個領域的密切合作。
二是價值互信。
從沿線國家開始,在全球不景氣的時候更應增強命運共同體意識,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頻繁,各類學術交往、人才交流也日益加強,人員互通也將推動民族、宗教的互相理解和相互信任,有助于中國文化及價值觀的推廣。同時也有助于緩解因近些年歐美錯誤政治導向下造成的民族宗教矛盾激化,有助于增強各國互信、維護世界持久和平。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萬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