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光明
“大棚像海洋、地膜覆蓋廣”,地膜在我國得到大面積應用,成為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后的第四大農資。對地膜污染,需盡早防治。記者今天從省農業廳了解到,該廳擬定了《“十三五”海南省主要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污染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構建由政府、農民、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農田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利用多種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形成以農民交售為主導,企業和社會人員廣泛參與的回收體系。
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每年超2萬噸
“我省每年一次性塑料包裝袋消耗量巨大,其中多數為不可降解塑料袋。”省塑料行業協會秘書長周鴻勛介紹,2012年冬種瓜菜期間,我省農業地膜消耗量約1.12萬噸,相當于我省每年一次性塑料包裝袋消耗量的二分之一。這一數字還在擴大,目前我省約300萬畝冬季瓜菜地使用地膜,以每畝5公斤計,年使用量約1.5萬噸;我省200萬畝掛果菜種植使用噴滴灌帶,按每畝2.5公斤計算,年使用量約5000噸,農藥包裝物每年約1600噸。
歷年累積,我省田間殘留的上述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數量巨大,對產地土壤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凸顯。地膜很難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光降解和熱降解。由于地膜不易分解,殘留在農田土壤中的地膜對土壤特性會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最主要的是殘留地膜在土壤耕作層和表層將阻礙水滲透,影響土壤的吸濕性。造成農作物種子發芽困難,根系生長發育受阻,農作物生長發育受抑制,導致產量下降。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3年開始,我省就開始探索開展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工作。項目共籌措財政資金1660萬元,試點由當初海口、三亞、澄邁等3個市縣,擴展到目前的10個市縣。已建成占地48畝、年處置廢舊農膜2萬噸規模的1家,建設田間回收網點12個,回收網點正常運作;建設廢舊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置工廠1家,建立回收轉運、加工廢舊農藥包裝物體系1套;2014年至今,共回收農膜約2900噸,回收廢舊農藥包裝物約120噸。
加強農田殘膜污染防控科技支撐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結合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特點,探索利用現有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基本覆蓋全省的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回收網絡。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廢棄物貯存、轉運、處置過程中污染防治措施的監管,保障其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整合項目資金,扶持綜合利用企業,撬動社會資金,共同持續開展綜合治理。
我省要求,各市縣農業部門要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將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納入行政監督管理。探索建立長效機制,要將田間污染治理工作作為“三農”工作的主要內容,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對享受政府專項資金扶持的企業,要制定考核目標和獎罰機制,劃定承包回收區域,實行包片回收責任制,做到應收盡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我省將構建由政府、農民、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農田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利用多種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形成以農民交售為主導,企業和社會人員廣泛參與的回收體系,不斷推進農民交售、網點回收、企業資源化利用三個環節有效連接。”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我省還將探索清潔生產設備升級換代、加工企業提質增效途徑。
位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工業區,海南天明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省嘗試農田廢棄物處置,不僅在全省鋪開了12個固定回收網點,還建成年處置量達5000噸的加工廠房,累計處置的廢舊農膜超過1600噸。
下一步,我省將加強農田殘膜污染防控的科技支撐,示范推廣使用厚度高、強度大、耐候期長、易回收的高標準地膜,走嚴控增量、減少存量和推進資源化利用的路子。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持續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對比試驗,逐步探索滿足我省農業生產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為從源頭上減少投入品廢棄物產生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提供科技支撐。
(海口網9月2日訊)
?
?
相關鏈接:
文昌瓊海海防林帶藏蝦塘魚塘 廢水直排沙灘造成污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