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9月到2016年9月,從21歲到31歲,整整十年,張陽已經在貴州農村一線奮斗了整整十年。十年間,張陽所任職的三個村莊,人均收入基本上翻了一番,村民們慢慢地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張陽也收獲滿滿,先后被評為“全國十佳大學生村官”、“全國十佳村民貼心人”、“全國優秀大學生村官”,并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親切接見。
10年來幾乎一直奮斗在基層第一線的張陽,先后擔任過貴州省銅仁市茶店鎮開天村副書記、銅仁市翁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銅仁市萬山區敖寨侗族鄉兩河口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現從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轉崗到老城區萬山鎮任黨委委員、副鎮長。哪個村出問題了,張陽就到哪里去工作,因此許多村民戲稱張陽為“救火機”、“滅火器”。
全國優秀大學生村官張陽。本人供圖
從農村里來,到農村中去
“因為我出生在農村,生活成長在農村,知道農村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當問到張陽當初為什么想做一名大學生村官的時候,他這樣說。當時,國家也正在大力鼓勵高校學子、熱血青年回村幫助改變農村面貌。于是,在祖國的召喚下,在鄉親父老的期盼下,在學校和老師的鼓勵下,年輕的張陽毅然背上背包,放棄城市里的就業機會,回到農村。“我想回到生我養我的農村,我想用自己的熱情和知識,改變這片廣闊天地”,張陽這樣說道。
2006年9月,經過層層選拔,張陽成功地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來到了開天村。雖然生在農村,但在城市已經生活習慣了的他想和當地村民打成一片,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能處理什么?只會看書本上的東西,還是趕快回到城里去吧!”,“他們這些人啊,都是來‘鍍金’的,干不成什么事的”……村民的質疑,激起了張陽的斗志。張陽暗地下決心:“一定要改變群眾對我的看法,一定要做出點事情讓他們看看,現在看到的我,和以后的我,根本不一樣!”
為了加強與當地村民的溝通與了解,張陽時常去菜地里幫村民做農活。一天晌午,他見到一位老人在地里挖紅薯,趕緊上前幫忙,不料老人卻用戲謔的語氣說:“年輕人,別把你的手和衣服弄臟了。”就是這句話,深深地震撼到了張陽,從那以后,張陽就脫掉了平時穿的T恤和牛仔褲,換上當地村民做農活時常穿的迷彩服。走村串戶,幫村民干農活,與他們拉家常,成了張陽每日必做的功課。就這樣,張陽與村民的感情越來越近了,瘦瘦的他,終于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開天村位于城郊結合部,地理優勢較好,頗具發展前景。但當地的村民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為主,種植規模分散,收效甚微。張陽分析掌握了村里的實際情況,并在村支兩委的推動下,開始動員村民大規模地種植大蒜、油茶等經濟作物,建生豬養殖廠房。
2009年,張陽帶著開天村種植的大蒜參加了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節目播出后,所有大蒜在村口的公路沿線一上市,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村里產業有了初步的發展,張陽很是欣慰,但是,這樣的單打獨斗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張陽的建議和村兩委的號召下,逐步推動大蒜產業發展,綜合利用天然的農家肥,生豬養殖也慢慢發展起來,實現了沼氣、沼液、產業發展一體化的新模式。
張陽(左)在田間解答村民在種養方面遇到的問題。本人供圖
張陽的努力讓村民們看到了實質性的收益,兩年后,張陽調任敖寨侗族鄉甕背村黨支部任第一書記時,許多開天村的老百姓都對他依依不舍。每每偶遇村民時,他們的熱情挽留,都會讓張陽之前所受的委屈化為烏有,在他看來,為群眾做事,得到群眾的認可,就是最大的幸福。
張陽參加2009年都市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本人供圖
城市夢碎,重拾農村夢
2011年,張陽通過全省公務員招考,成功轉崗成為一名優秀的基層干部,因為他曾經有過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經歷,被組織上派到翁背村擔任第一書記。“從那時起,我的城市夢被打碎了,做起農村夢。”張陽笑著說。不服輸的性格激勵著他,在質疑聲中,僅用半年的時間就將村民反映強烈的問題處理地妥妥帖帖。
村民們雖然慢慢接受了張陽,但是村里落后的經濟,還是擺在張陽面前的一大難題。2011年,翁背村的人均年收入僅為2千余元,屬于貧困村。二度接觸農村的張陽了解到敖寨鄉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于是在鄉里的推動下嘗試培養黑木耳、香菇、靈芝等食用菌。適宜的環境,加上張陽的勤懇鉆研,居然把食用菌發展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不僅為各村建起了支柱產業,還為周邊村民務工提供了平臺。為促進農業的全面發展,張陽還指導幫助村民利用大棚發展蔬菜和經果林栽培等經濟作物。農產品取得了大豐收,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積極性就更加高漲起來。在張陽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初,翁背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4千元左右。
想群眾所想,用心化解難題
當談到他在農村做出成績時,張陽平靜地說:“其實也沒做出多大成績來,我只是在農村待的久一點,為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換做是別人,他們也會這樣做的。”
今年七月,張陽調任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萬山鎮任黨委委員、副鎮長。萬山區是一個老礦區,從明清時期開始,當地的居民就以開采汞為生,隨著可開發的汞資源慢慢減少,加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當地政府將歷史遺留下來的礦洞開發成了一項旅游資源。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景區規劃群眾遷移所帶來的安置和就業問題,成為張陽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
作為剛來的基層干部,張陽做的最多的就是調解糾紛。張陽說:“在不了解政策和規定的時候,遵守紀律、堅持原則是工作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群眾的初衷和想法,用心去化解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剛任職時,一位失地村民找到張陽,對當前生活有諸多不滿,張陽了解實際情況后,考慮到他有做朱砂工藝品的手藝,建議他在景區做起了小生意,憑借著朱砂工藝品的生意,給這位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每次路過這位村民家時,他都會熱情地邀請張陽欣賞他新制作的朱砂工藝品。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收獲了許多,真正體會到要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做力所能及的事。”張陽回憶說。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加快,農村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人才缺失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全民建設小康社會最繁重的任務點就是在農村了。張陽說:“正因為重難點在農村,所以希望也在農村。農村迫切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只有這些人才到位了,才能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返鄉建設新農村,“沉下心放下夢,融入廣闊舞臺,想村民之所想,綻放璀璨青春。”這是張陽想要送給所有準大學生村官們的話,也是這位扎根基層、服務家鄉的“老”大學生村官的心聲。(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張泉)
?
?
?
?
相關鏈接:
為了患者的承諾——愛心人士鐘敬華為赤溪村民免費治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