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說起黎平,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里曾召開著名的“黎平會議”,紅軍采用了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轉兵黔北,開啟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網絡媒體走轉改】黎平,民俗文化旅游“因寨制宜”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6-09-08 23:00

    被稱為“侗鄉第一寨”的肇興大寨街景。新華網 陳俊松攝

     說起黎平,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里曾召開著名的“黎平會議”,紅軍采用了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轉兵黔北,開啟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對于“驢友”和文化愛好者來說,這里是侗族之鄉,“百里侗寨”和侗族大歌聞名遐邇。中國有2555個村落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黎平就有90個,是擁有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縣。

      但還是黎平,地處黔湘桂交界處,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25個鄉鎮,有17個是扶貧開發重點鄉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走出一條精準且讓“侗族老鄉”稱心如意的扶貧、后發趕超之路,黎平就必須用活已有的民俗文化資源。

      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在保護的過程中,要注入一些新的業態,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瞄準細分市場。”黎平縣旅游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家賢給出了“黎平答卷”。

      瞄準大眾,注重基礎設施

      肇興侗寨被稱為“侗鄉第一寨”,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寨中傳統村落布局保存完整,河兩岸的干欄式吊腳樓錯落有致。2014年,當地政府打造的肇興旅游景區試運行,同年底,貴廣高鐵開通,離這里最近的高鐵站僅5公里遠。

      羅嘉梅家住肇興鄰近的龍額鎮岑吾村,她三年前瞄準機遇,辭去了新加坡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故鄉開設屬于自己的客棧。

      “選擇回鄉創業因為能在家門口做生意賺點錢,更重要的是我喜愛我們侗族的文化。” 羅嘉梅的客棧開業初期遭遇經營困難,連房租都成了問題。但到了2015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5萬元,“略有盈余”。

      客流是保證羅嘉梅扭虧為盈的根本。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肇興的民宿和客棧在保存外觀的前提下,大多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洗浴、無線網絡、磚墻等現代生活和建筑方式隨處可見。

      “肇興是旅游綜合開發的模式,雖然會過度商業化、城鎮化或現代化,但必須要使景區有一定的承載力。” 吳家賢說,要讓游客來到這里但不用改變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讓游客聚集。

      “繡娘”丁明煥也切身感受到游客數量增多帶來的“利好”:“賣旅游商品每個月能收入兩萬元左右,比過去翻了幾倍。” 丁明煥接受采訪時正在做一份刺繡,她說,僅這一個,繡完就能賣600元。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10月份肇興旅游景區試運行以來,到2015年僅景區門票收入一年就有780多萬元。如今,肇興每天迎來四五百名游客,一到熱門假期,諸多民宿和客棧提前月余就被預訂一空。

      “繡娘”丁明煥接受采訪時正在做刺繡,她說完成這件刺繡大概需要一個星期,能賣到600元。新華網 陳俊松攝

      定位高端,講究原生原味

      2014年底,黎平提出要實施“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率先突破”的發展方略,要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縣域支柱產業。

      貴廣高鐵開通和黎平機場通航后,黎平旅游業正井噴式發展。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次同比大增43.9%。

      但并非所有的侗寨都需走“肇興模式”。和肇興最大相徑庭的莫過于位于雙江鎮的黃崗村,住在這里的侗族人崇尚自然,仍然自覺堅守古老的農耕生活方式。

      “黃崗是侗族最原始的村落,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生產狀態。”吳家賢說,黃崗人自己耕種稻谷、只吃糯食,幾乎人人穿傳統服飾,男性穿黑亮侗布,女性則以羽毛飾頭。“在黃崗,‘飯養生、歌養心、酒養神’是很多男性的生活理念,他們非常快樂,經常能看到一些人邊喝酒邊跳舞。”

      此種方式似乎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可正是由于略顯神秘的文化原生性,專業和高端的文化體驗類游客絡繹不絕。

      據了解,黃崗在國際游客中頗有聲譽,吸引了諸多國際尤其是法國旅游團隊。國內的背包客和一些文化學者也慕名而來。

      除黃岡外,離從江高鐵站15公里的雙江鄉四寨村也走著相似的道路,由于接待能力不足,四寨村目前以高端旅游為主。“與農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去河邊抓魚,晚上在屋外升起篝火。”吳家賢形象地描述。

      適應趨勢,新時代要有新方法

      銅關村和滾正村走起了更為新穎的道路——它們打起了互聯網的“主意”。

      2009年,騰訊公益基金會在貴州啟動了“筑夢新鄉村”的項目,到2014年9月,這一項目被升級為“為村計劃”,隨后,依賴微信的“為村”平臺、“為村集市”被搭建起來。

      村民在微信上推薦自家做的米酒和手工毛巾,銅關村之外的民眾點點手指購買具有侗族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山區里的新生活處處透露著互聯網意味。

      村民們如今接受了手機和移動互聯,銅關村甚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生產制作的農產品和手工產品從 “自給自足”到外銷大城市僅“一網之隔”。

      “騰訊之前的項目做的是教育,后來才改成互聯網的‘為村計劃’。”吳家賢說,通過互聯網能夠彌補信息不對稱,減弱山里山外的數字鴻溝。信息和資源相對平衡后,原本出走打工的侗族青年就能返鄉就業。

      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底,銅關通過電商平臺售賣到全國各地的當地特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滾正村則率先看到了“互聯網—眾籌”的力量——借外人的錢來裝修自己的房子。

      “當地老百姓覺得古舊的房子不值錢,可我們可以從網上招募其他人來提供資金。” 吳家賢說,改造完的房子就可當成民宿,創造出適合都市民眾回歸鄉土、體驗農耕的條件,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一家名為滾正鄉居的公司正在為村民提供資金,這家公司的“本錢”來源則是整合各級政府和民間支持鄉村的各種資源。

      據了解,在眾籌模式的推動下,滾正村啟動并完成首批4戶示范農戶住房的改造,然后逐步推廣,準備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全村70%民居的改造。?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貴州“黎平會議”:偉大轉折從這里開始
    【網絡媒體走轉改】 樣板的力量:黎平結合新實際傳承長征精神保增收促脫貧
    【網絡媒體“走轉改”】這里憑啥吸引老外和海歸?答案就在習近平說的四個字中
    【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精神薪火相承,助力群眾脫貧奔小康

    ?

    [來源:新華網] [作者:] [編輯:陳曉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