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江蘇鹽城市衛計委40名青年后備干部走進“道德講堂”,聽黨員鄭巧玲講述她資助21名新疆學生的故事。
開設“道德講堂”是鹽城市委黨校的一項創新,讓每一批培訓班的學員與“中國好人”鄭巧玲面對面交流。“由此在全市各級干部中弘揚正能量、進一步推動援疆工作。”鹽城市委黨校紀委書記劉汝華說。
2010年起,新疆察布查爾縣成為鹽城市對口援助單位,市委黨校負責培訓該縣的各級領導干部。為提供更周到的服務,時任校服務中心主任的鄭巧玲自費帶領食堂和賓館人員去新疆,了解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和接待禮儀。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鄭巧玲發現當地有一批孩子因貧困面臨輟學。受限于經濟條件,她開始準備挑選兩三個孩子資助,但看到一張張簡歷時,她覺得“一個都不能放棄”。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錫伯族……2011年起,鄭巧玲資助的21名中學生都陸續考上了大學。“媽媽”,是孩子們對鄭巧玲共同的稱呼。
在鄭巧玲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一個微信群,名叫“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孩子們在這里向“媽媽”匯報在學校里的表現,或者發來問候微信。
鄭巧玲1988年進入鹽城市委黨校,為資助學生,她拿出工作多年積攢的工資,給每個孩子每年資助2000元,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還另外再給錢。
今年20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哈麗米拉,6歲時父母雙雙去世,由伯父撫養長大,伯母生病長年臥床不起。依靠鄭巧玲的資助,如今她已如愿考進吉林財經大學。
這些孩子和鄭巧玲的兒子是同齡人。“幾年下來,感情越來越深,我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了。”鄭巧玲說,過年時尤其想念孩子,就請新疆當地老師寄來照片,然后到照相館放大,在身旁標注姓名,再去商場按照身高和體型,給每個孩子買一套羽絨服和保暖內衣。
對資助行為,鄭巧玲一直“保密”。直到鹽城黨校領導去察布查爾縣出差,才發現“鄭媽媽”在那邊已經很有名。之后,她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2014年,鄭巧玲當選“中國好人”。也是這一年,她決定去見孩子們,一起慶祝他們考入大學。
“正式見面前,有孩子在信里說,‘媽媽’會不會長得丑?”說到這,鄭巧玲忍不住笑起來。“每次因為工作和生活感到疲憊時,想一想孩子們的可愛,就變得愉快起來。”
2015年,鄭巧玲不再擔任服務中心主任,成為黨校一名普通職工。雖然工資收入變少了,但并未影響到她的資助行為。她說,一定按照承諾,幫助21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據劉汝華介紹,黨校開設“道德講堂”以來,鄭巧玲已經與幾十批學員進行了交流,無論新疆還是鹽城的學員,都被她的善舉所感動,他們認為,鄭巧玲的經歷對各自的人生道路開啟了一盞明燈。
面對大家的夸獎鼓勵,鄭巧玲說,盡己所能,做一點對社會有益的事,看到孩子們能考入大學,那種快樂難以言表……
?
?
相關鏈接:
司機撿娃幫找爸媽 市委書記點贊"又一個海口好人!"
“好人法”能否成為好人“通行證”
好人難做!美國黑人街頭助人 反遭警察射傷
中央文明辦發布6月“中國好人榜” 網民盛贊身邊好黨員
“老好人”大多患取悅癥?勇敢學會對別人說“不”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