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山區充滿活力的攀登英語課堂。
小學英語全外教口語培訓班。
中小學教研組長共同學習提升教研能力。
幫扶鄉村學校。
教育公平首先就要起點公平。三年來,瓊山區委、區政府積極履行教育工作職責,始終把教育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緊緊圍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條主線,以標準化學校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基調,以專家為引領,以創建省級規范化學校為突破口,通過公立幼兒園建設、學校布局調整、薄弱學校改造、機制創新、特色立校、教師交流、學校管理的不斷改進,推動全區的教育事業綠色、健康、協調發展。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場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攻堅戰,它讓瓊山區教育事業收獲豐碩。2016年1月,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督導評估。在2016年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第三輪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中,瓊山區以917分獲得優秀等次。目前,全區共有省級規范化學校8所,省級示范園2所,省一級幼兒園2所。
記者?吳思敏
加大教育投入?確保“三個增長”
2012年至2015年,征收城市教育費附加19405萬元,用于教育21006萬元;地方教育附加費實征0元,用于教育1533萬元;土地出讓收益計提教育資金實征719萬元,用于教育7950萬元。這一連串不僅僅只是數字,而是打造全區教育均衡發展的堅實基礎。
成績的得來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為進一步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瓊山區堅持優先安排教育經費,確保“三個增長”,?使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落差”得到明顯改善,教育和諧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13、2014、2015三年,預算內教育經費增長比例連續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分別比上年增長5%、9%、37%。小學生均教育事業費比分別比上年增長6%、2%、12%;初中生均教育事業費分別比上年增長7%、18%、42%。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比上年增長30%、30%、10%,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分別比上年增長8%、74%、2%。
預算內教育經費增長比例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逐年增長、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三個增長”的有效實現,讓全區中小學全部D級危房被消滅,學生宿舍、食堂、教師工作間和教學樓面目一新。全區中小學擁有計算機7070臺,其中教師計算機1534臺,配備多媒體教室789間,購置課桌椅15430位,中小學圖書總藏書量為135.3萬冊。全區7個鎮共建設8所幼兒園,其中7所已正常使用,東昌幼兒園正在施工,鄉鎮建園率100%,讓每個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陽光雨露。
在瓊山區第二小學,一走進校園大門,就看見充滿童趣的圖書角。學生們坐在一排排石凳上,認真挑選著自己喜愛的書籍,水泥屋檐為他們的閱讀送去一份陰涼。走在甲子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里,絲毫看不出人們印象中農村學校的臟亂差現象,取而代之的是文墨飄香校園,樓道間古訓齊集,學生的朗朗書聲不絕于耳。府城中學里,籃球場清新明亮,各個功能室配置齊全,教師們熟練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些充滿活力的教育環境,只是瓊山區教育均衡發展成績中的一個個縮影,全區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心一意忘我地投入其中。
“在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下,老師的辦公環境更加好了,學習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更新快,各種功能教室齊全,我們農村孩子現在在城區孩子面前一樣充滿自信。”舊州鎮中心小學校長史儒興開心地說,孩子們的上學夢想被用心澆灌、培養、發展壯大。
補齊師資短板?師資交流常態化
一直以來,農村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不少優秀教師,尤其青年骨干不愿留守農村學校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瓊山區作為一個農業大區,在發展城區教師隊伍的同時,增強補足農村師資短板也是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舉措。
為了讓農村教師增強職業存在感和滿足感,瓊山區積極組織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讓農村教師和城區教師共聚一堂,共同為發展優質教育出一份力。近3年來,城鄉教師1170人次相互交流,骨干優秀教師向邊遠農村學校流動。市屬25名骨干教師、區屬46名優秀教師與農村71名青年教師結對,在教育教學、科研實踐上給予具體指導。師資定期交流已成常態化,有力促進了城鎮之間、學校之間辦學理念、文化建設、教學方式的融合提升。
師資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而好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示范幫教,更容易取得實效。2011年,開始實施第三輪城鄉教育對口幫扶活動,海南僑中5所城區優質學校與甲子中學等5所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區屬城區優質學校與鄉鎮薄弱學校結對幫扶,瓊山一小幫扶東昌學校小學部、瓊山二小幫扶甲子中心小學等,全區有18所學校結成對子。
“教育公平不等于完全平均,更不是要削高峰填低谷,必須循序漸進,堅持改革。”區教育局局長范高步表示。目前,瓊山區有市級骨干教師109人、省級骨干教師28人;有兩間卓越校長工作室;云文龍校長被省政府授予“海南省特級教師”榮譽稱號。利用自身優勢資源,自2009年開始,瓊山區建立科學、規范、有序的學校結對幫扶計劃,組織實施強校辦分校捆綁幫扶。瓊山一小與那央小學、瓊山二小與紅星小學、瓊山三小與五岳小學、瓊山五小與鐵橋小學捆綁結對。經過幾年的捆綁結對幫扶,2014年11月,鐵橋小學、五岳小學解綁升格為瓊山第九小學、瓊山第十小學。2016年8月,紅星小學、那央小學解綁升格為瓊山第十一小學、瓊山第十二小學。借力城區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師資力量、辦學水平,城郊薄弱學校提高辦學水平,與城區學校齊頭并進,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升,師資隊伍相對均衡,吸引了更多農村孩子愿意留在“家門口”學校就讀。三門坡鎮譚田小學在移交地方前學生人數僅為29名,改善辦學條件后學生回流人數增加到150名;舊州中心小學通過創建省級規范化學校后,深受當地群眾好評,駐地官兵子女15人從城區回流就近上學;城郊學校瓊山十小學生人數由兩年前64人增加到146人;瓊山十一小學生人數由去年的180人增加到467人。“正是依托教育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使城鄉的教師之間、學校之間交流成為常態化,真正實現了讓每所學校都有好老師、讓每個老師都有好平臺、讓義務教育更加均衡的目標任務。”瓊山區教育局負責人說。
彰顯特色辦學?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要想提升整體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創新發展思路,走內涵提升、特色發展的辦學之路。瓊山區不斷鼓勵學校走特色辦學之路,培育和擴大辦學優勢,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辦“優質+特色”的教育,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格局,涌現出一批機器人創作、特色英語、藝術教育、體育教育、書香文化等特色學校和品牌學校。全區呈現出“校園充滿生機,學生快樂成長”的生動局面。
以特色辦學為契機,瓊山區各學校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道路,全區學校在特色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優質均衡。如瓊山一小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屢獲國家級大獎;瓊山二小創建書香校園,學生“處處有書看,時時有書讀”;瓊山三小體藝特色辦學,百年老校育新苗;瓊山四小利用名師資源優勢,與瓊臺高等專科學校合作設立美術工作室;瓊山五小開設了管弦、獨輪車等興趣班,舉辦精彩大課間活動;攀丹小學聘請外教開展新活力英語教學,有效帶動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瓊山二中開展凸顯維護自然生命、豐富精神生命和提升社會生命的“三色教育”活動;府城中學大合唱進班級,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檢驗學校辦學成績的標準之一,瓊山區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工作來抓。在課程改革上,鼓勵教師變革教學方法,開展“有效教學”、“攀登英語”等多項課堂教學實驗研究。在教學模式上,探索積極有效的新途徑,如府城中學的“10+20+10”課堂教學模式,瓊山二小的“151”課堂教學模式,紅旗中心小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等。
在全區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學校取得不俗成績。今年,瓊山教育成果捷報頻傳。全區中小學學業質量監測成績比去年提高,部分學校成績優勢明顯,如紅旗中心校總優秀率、總及格率、總平均分3項評價指數均進入全市農村學校前10名;舊州中心校總優秀率、總及格率進入全市農村學校前10名。海師附小總優秀率、總及格率、總平均分3項評價指數均進入全市民辦學校前10名。部分學校成績上升較快,如瓊山一小、瓊山三小總平均分、總及格率、總優秀率3項評價指數漲幅進入全市前10名。瓊山六小總優秀率漲幅進入全市前10名。舊州中心校總及格率漲幅進入全市前10名。三門坡鎮譚文小學總平均分漲幅進入全市前10名。中考成績上,龍塘中學中考綜合評價指數進入全市農村公辦學校前10名。龍塘中學、三門坡學校、甲子中學中考及格率增值進入全市前10名。
在學校管理上,瓊山區同樣不松懈。在“教學規范管理年”活動中,全區中小學校加強教學教研規范管理,涌現出一批規范管理好、社會反映好、教育質量好的“身邊好學校”。瓊山一小、二小、三小、五小、舊州中學被評為“海口市中小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先進單位”。瓊山二小、五小、攀丹小學、舊州中心校、府城中學被評為“海口市中小學校校本研訓管理先進單位”。
路漫漫其修遠兮,經過幾年的努力,瓊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城鄉教育日趨均衡,校際差距逐步縮小。義務教育發展水平要想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依然任重而道遠。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瓊山區將繼續把教育事業優先發展作為全區工作的重點戰略,將其作為關注民生的大事來抓,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駕護航。
園丁風采
敬業奉獻甘當孺子牛
——瓊山第三小學王小燕
在學校里總有這樣一個身影,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老師和同學們之間,她是領導的好助手,積極主動;是老師們的摯友,真誠謙和;更是全體少先隊員們的大姐姐,陽光熱情。她是省級骨干教師,“在2015年海口市第五屆道德模范評選中榮獲敬業奉獻模范稱號”的瓊山第三小學大隊輔導員——王小燕老師。
1999年6月,王小燕老師回到母校瓊山三小任教。身為大隊輔導員的她扎實肯干,勇于創新。在她的精心組織和策劃下,學校誕生了第一份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學生風采、宣傳學校精神的校報——《小刺猬》校報。截至今日校報已成功出版了77期,共刊登了1300多篇師生優秀習作,推薦了70名“校園之星”和“教學骨干”。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她認真組織開展了形式各異的主題教育活動。
一份辛苦一份收獲。瓊山三小少先隊工作在王小燕老師的帶領下開展得有聲有色。這些年來,學校少先隊陸續被評為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瓊山區“科普教育先進單位”。在她帶領的團隊齊心協力下,100多名學生獲得省、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二、三等獎。50多人次在海口市、海南省、全國“七巧科技”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2010年全國賽團體二等獎,同年王小燕老師也被評為“全國七巧科技優秀指導教師”、“海南省七巧科技優秀指導教師”。
王小燕用自己的一顆友愛善良的童心,培養學生們積極友善的品德,讓隊員們沐浴著陽光,在隊旗下健康快樂成長。
30年守望農村教育熱土
——瓊山區甲子初級中學王玲
1986年,王玲從瓊海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瓊山區甲子初級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甲子是她的家鄉,為家鄉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是她的夢想,而這個夢想一踐行就是30年。
由于甲子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常常處于劣勢,要改變家鄉的教育教學質量,家鄉之人必須擔當起這一重任。30年前,王玲老師就把人生的目標定格在這塊教育教學的貧瘠之地。她始終以校為家,以育生為本,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真誠地架起學生通往知識與智慧海洋的橋梁,幫助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引領他們追求人生的理想目標。
付出就有收獲。2006年10月,在瓊山區中小學學生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演講比賽中榮獲優秀指導獎;2007年9月,在瓊山區中學生“知榮明恥樹新風”演講比賽中榮獲輔導老師一等獎;2007年9月,被評為“海口市中小學優秀班主任”;2008年5月,在瓊山區中小學教師命題及教學設計評選中,榮獲一等獎;2009年9月,被評為“海口市中小學優秀班主任”;2011年8月,被評為“海口市十佳農村教師”;2012年11月,在瓊山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榮獲一等獎;2016年7月,被評為海南省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語文科優秀評卷員。
30年的從教生涯,王玲老師深深感悟到:不管身居何校,只要把教育當做“愛與奉獻”的事業,始終保持著一種對教育的赤誠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永遠保持著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奉獻精神,并以淡泊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榮譽,那么,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快樂的,這也許就是她一直堅守農村教育這片熱土之因。
?
相關鏈接:
“小賊”盜竊未遂死在荒草地 海口瓊山警方1小時破命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