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月11日,村民在家訓文化館“古代經典家訓”展示區參觀。 韓章云 攝
中新網漯河9月12日電(韓章云)“小家訓,大規矩”,這是河南省臨潁縣龍堂村家訓文化館的開篇之言。而在這個有著700余戶村民的村子里,500多個家庭都立下了自家的家訓,掛在墻上。立家訓,樹家規,正家風,讓這個小村莊形成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村風民風。
9月11日,記者在臨潁縣龍堂村的家訓文化館看到,村民的家訓,除了掛在自家墻上,都集中在家訓文化館展出。在這座獨具鄉村氣息的家訓文化館里,展出的既有古圣先賢的經典家訓,也有村子里的中小學生創作的家訓主題作文、手抄報,以及解放后村子里出的大學生、軍人照片,展出內容十分接地氣。
龍堂村黨委書記郭自安告訴記者,龍堂村已經立下家訓家規的家庭有500余戶,一部分在家訓文化館里展出,其余的收集在村里編寫的《傳承家風》一書中。
“家訓就是家里的規矩,家家戶戶立規矩、不出格,就能避免很多社會問題。”郭自安介紹說,龍堂村從2015年12月份開始籌劃創建家訓文化館,在全村征家訓,鼓勵全村老少參與互動曬家訓、行家訓。2016年5月26日,總面積1800多平方米的家訓文化館正式對外開放。
記者看到,家訓文化館里展出的有著名的諸葛亮《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歷史名篇,主要倡導忠孝義禮的傳統價值觀。而村民們的家訓,多把孝順父母、愛國守法放在前列,契合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村民李代法家是經商的,他家的家訓是‘不占便宜,做生意笑臉相迎,買賣公平,不賺昧良心錢’。村民李紹志家的家訓是‘干本分活,行俠義事,做正直人’。每一家的家訓都有自己的特點。”郭自安說,家訓征集到位后,村里不修改底稿,“村民家訓沒有水平高低之分”。
古人家訓是靜態的,而龍堂村村民的家訓是動態的。村里組織中小學生以家訓為主題寫作文、創作手抄報,讓家風家訓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每一個家庭成員。龍堂村村歌《龍堂村一家人》已經被村民編成廣場舞,每天在村里的廣場上響起。《龍堂村村規民約》是全體村民認定的行為規范……明理守法、愛村愛家是龍堂村人普遍認同并踐行的價值觀。
村民張更銀家的家訓是“繼祖先,重讀書,做善事,扶弱殘,睦鄰里,勤本業”。“不管啥時候,好學、善良、勤快都是我們家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張更銀告訴記者,立下家訓,家里就有了核心和凝聚力。
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龍堂村,改革開放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瘠的鹽堿地里形成了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木業產業三大經濟支柱。村子里走出了三百多名大學生、一百多名軍人,上大學、參軍入伍是龍堂村人最自豪的選擇。
現在的龍堂村已經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河南省首批最美宜居村莊”。現代農業、木業產業、食品加工成為村子里的三大支柱產業,村辦集體企業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村史館、書畫室、圖書館、道德講堂、家訓文化館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豐富了富裕起來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國之本在齊家,家之本在修身。龍堂村的輝煌發展就是村規、家訓、祖訓在教化育人中發揮的特殊作用。”郭自安介紹說,目前龍堂村正在編寫村譜,龍堂村七大姓氏、700多戶家庭的家譜都會列入其中,“就是希望村民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經營好自己的小家,愛國愛家。”(完)
?
?
相關鏈接:
海口文明家庭:父母言傳身教鑄家風 子女反哺奉敬雙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