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樂縣阿姑山村,楊改蘭家是不是最窮的,不能下結論。這是一個無力的農婦,這是一個孤獨之家,哀莫大于心死的際遇讓人心傷不已。但是楊改蘭家享受了一年的低保資格,卻是“在由村民代表、村支部、村委會和村監委會召開商議低保資格的會議上”被取消的。這就意味著,這戶人家在村里不算窮的了,意味著“精準扶貧”的種種現實好處與希望,已經成為這戶人家的泡影。楊改蘭這戶人家被踢出“精準扶貧”隊列實在是基層一些部門工作不精細,欠公正的結果。
精準扶貧,公正公平理應成為第一要務。然而阿姑山村主任要接受媒體采訪時,只提供了“楊家全年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明顯高于2300元的標準”的一筆毛估賬。很明顯,楊改蘭的丈夫每年打工僅掙六七千元,與村主任所述的“至少2萬多”相去甚遠。而這戶人家每年七八百元用于種糧的化肥錢都只能欠賬,與村主任計算的每畝收成四五百元,完全不在一個譜上。
阿姑山村191戶人家中有73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超過了三分之一人家。作為一戶與村民平時來往極少的孤獨人家,入贅到楊家做“倒插門”女婿的楊改蘭丈夫,他們在“村民集體評選”時有沒有被充分、客觀地關注過?“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的結論有沒有被楊改蘭家認可過?最關鍵的是,73戶在“精準扶貧”中建檔的人家,到底是不是都比楊改蘭家窮?這些疑問不拉直,當地的“精準扶貧”,就會是一個充滿鄉愿情緒的看菜下飯,就會是一個以公正公平名義、行冷漠無視之實的形式主義評選過程。
所以評選形式的程序設計,都是為了體現公正公平的。但是,程序設計是死的,人是活的。它可以被少數工作人員扭曲成看菜下飯的一次分配。因此,在“精準扶貧”這樣事關每個貧困家庭“是希望還是絕望”的分配過程中,基層組織的工作細致程度、把控公正公平的效果,顯然尤為重要。但是至少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當地最關鍵的數據并沒有呈現給社會所審視。而圍繞這個悲劇,能夠驗證一些地方扶貧工作是否“精準”的,就是楊改蘭家的貧困程度,與另外73戶建檔立卡家庭相比,是否做到了公正公平。
楊改蘭這樣的家庭,至少現階段奔小康,需要依靠政府。很多時候,讓每個貧困人家不孤獨,比不貧困更重要。它牽涉到公正公平,牽涉到人心冷暖,牽涉到這個社會給予他們的是希望還是絕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