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生活和匆匆流轉的消費世界,正一步步鯨吞蠶食著人們的文化歸屬。這些年,盡管回歸傳統的呼聲不絕于耳,但對于習慣了消費主導一切的現代人而言,回歸傳統,何其難也!這不僅僅意味著諸如“法定節假日”之類的形式上的重視,更意味著一些精神上的思索與回歸。就拿眼下的中秋節來說,除了各式標榜“精致”“華美”的月餅,我們身邊還留存著怎樣的節慶意味?還有多少人愿意循著古人的足跡,去追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幽幽家思?又有多少人能放下聚會和應酬,去同遠方的父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團聚?答案恐怕不會樂觀。
有人戲謔:“我們的傳統節日只剩下了吃”,話雖尖刻,但卻也一語中的。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程式化的節日已經沒有留下多少家國之思,有的也只是“吃”罷了。對文化的淡漠也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速度與效率逼迫著我們向前,容不得作任何文化之思。這無疑是一個兩難的命題,效率是現代文明的內核,斷然不能舍棄,而丟掉傳統我們注定走向虛無,傳統之于我們就好比母體之于嬰兒,是源與流的關系。同時,傳統又不是一套冷冰冰的程序,而是活著的文化,它從農耕文明走來,積淀著一輩輩人最樸素的生活愿景;它敘述著我們生命的由來,是我們的根;它難以道清,卻有著深重的文化意義;它關乎情感,關乎記憶,也關乎著我們的文化根性。
不管我們如何強調傳統,總有一些現實難以逾越,中秋團圓也終歸只是少數家庭才能實現的美好情景。變遷中的中國人口急劇流動,于一些人而言,即便是春節也很難真正闔家團圓,遑論中秋。在這樣的境況之下,中秋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其實,我們不妨拋開形式上的團聚,去探尋一些更為深沉的意義。在詩詞的意境里,中秋總是籠罩著“月圓人未圓”的凄美之思,比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再如范成大的“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可見,聚散離合,古今亦然,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效仿古人,以思念暫代團聚。關于中秋的文化,其實質在于“家”的文化,感念家恩,渴望團聚,這便是中秋的全部意義。在這一刻,我們漸漸放下平日里為稻粱謀的煙火氣,開始思索“家”的意義,追尋自我的精神起點乃至文化血脈,在這個層面上,中秋是一次精神意義上的回歸,是在讀懂“家”的基礎上的思親與思家。
過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秋節,用時興的話講,就是過一個“走心”的中秋節。傳統的儀式正在消退,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無所作為靜待消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本真的觀念必須得到留存,也許現實并不允許我們奔襲千里去與家人團聚,但至少我們應當有一些思索,然后打一通電話,甚至不必互訴思念,只是一些簡單的家常,就足以在這個本該團聚的日子里,給予彼此遙遠的慰藉。(彭雪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