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清朗的夜空一輪明月,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盡管中秋節已有千百年歷史了,但它的一些節俗和典故未必如我們所想的那樣。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你未必知道的中秋趣聞:月餅本與中秋無關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6-09-15 12:04

      原標題:你未必知道的中秋趣聞

      ■梁勇

      清朗的夜空一輪明月,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盡管中秋節已有千百年歷史了,但它的一些節俗和典故未必如我們所想的那樣。

      月餅本與中秋無關

      歷來以為月餅是中秋食品,其實它原本與中秋無關。

      魏晉以后,隨著面粉加工技術的進步,餅食在中原迅速發展。《太平御覽》引《趙錄》說,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季龍,“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唐代則留有李淵“應將胡餅邀蟾蜍”的佳句。到了宋朝,安徽壽縣有包餡的油酥糕點,據說解決了趙匡胤的饑餓而被稱為“大救駕”。

      到了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這多少還有些科普的口氣。晚明時期,月餅祭月才漸趨普及。《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帝京景物略》曰:“向月而拜……餅有徑二尺者。”

      這么大的月餅自然要分而食之,于是月餅就有了闔家團圓的意味。由此,“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的傳統正式定型。

      月神最早不是嫦娥

      常以為月神理所當然是嫦娥,其實更早的時候以西母為月神。

      甲骨文中有“若東母西母”。其中,“東母”指“太陽”,“西母”即“月亮”,即《禮記》強調的“祭日于東,祭月于西”。西母即西王母,住在西方昆侖的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這大約是遠古虎圖騰部族的首領。《古今圖書集成》引《鴻苞軒轅黃帝紀》進一步描述:“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長嘯。”這坐實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月神。

      宋朝《太平御覽》說:“西王母國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1991年發現的西漢新莽時期墓內壁畫中,端坐云端的西王母隨身有搗藥玉兔、蟾蜍、九尾狐、鳳鳥等。由此可見,月亮里的小白兔、蟾蜍什么的,原來最早是西王母的貼身寵物。

      那么,嫦娥后來怎么成為月神呢?這仍與西王母有關。《淮南子》 有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后羿從西王母處取得不死之藥,結果被嫦娥吃掉了。這是天機,還是預謀?反正,嫦娥最終因為西王母而上天了。

      賞月有啥奇聞

      中秋節是一個賞月時令。同樣賞月,古人還發明了邀月、玩月、賞月、吟月、問月、捉月、伴月……雅興四溢,誕生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傳奇。

      唐人張讀在《宣室志》記載,太和年間有一位周生,學成道術,中秋之夜與客人飲酒賞月。當時月色晶瑩,他對客人說,我能摘月置于懷中。說罷,取繩子兩條,以筷子做踏步制繩梯登天取月。天色昏暗后,待他回室,居然從懷中取出一塊直徑寸余的小月亮,“一室盡明,寒入肌骨”。

      更離奇的還有吳彩鸞事跡。從唐初裴铏《傳奇·文簫》開始,歷經唐末杜光庭改編,以及宋元文人一路渲染。故事說的是,鐘陵西山中秋節夜,書生文簫于朋友聚會邂逅一女孩,因女孩唱詞有“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句,提到雙方的名字,文簫便領悟她或是月宮仙女。二人私聊時,突然有天降仙童頒布天書,以女孩私泄天機為由,貶她為民妻十二年。于是,“姝乃與生下山,為夫婦”。最終的大結局是,“居十年,各跨一虎飛升”。后人所謂的“神仙眷屬”,就是指他們兩位。

    ?

    ?

    相關鏈接:

    盤點全國中秋飲食風俗?有你家鄉嗎?
    習近平的“中秋時間”與家國情懷
    兩岸青年中秋聚福州拜月擺塔奏曲
    趙虎啟:中秋佳節當弘揚民族文化 向著中國夢前行
    新華網評:珍惜中秋傳統文化

    ?

    相關鏈接:
    兩岸青年中秋聚福州拜月擺塔奏曲
    新華網評:珍惜中秋傳統文化
    趙虎啟:中秋佳節當弘揚民族文化 向著中國夢前行
    習近平的“中秋時間”與家國情懷
    盤點全國中秋飲食風俗 有你家鄉嗎?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梁勇] [編輯:林明洋]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