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一院急診樓外,報刊亭老板也做折疊床生意,兩種類型的床分別標價80元和130元
病人
連續輸液三天
買折疊床用完再賣
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急診科輸液室外的一角看到楊女士,她正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陪護病人,身邊的折疊床上躺著她的侄女。和過道里的大多數折疊床一樣,這張床也是臨時支起的,床面有軍綠色花紋,還沒有鋪上床褥和床單。前一天凌晨4點鐘左右,楊女士陪侄女來到急診科。侄女患的是膽結石,需要輸液。最開始,輸液是坐在急診科專用的座椅上進行的,到了中午12點左右,正好有一個患者要從急診轉走,就把用過的折疊床轉手賣給了楊女士。“找的老鄉介紹,只收我30塊錢。”楊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楊女士說,即便可以躺下了,侄女依然感覺“不太舒服”。11日晚上輸完液,她們可以先回家住,但“明天還要再來檢查,總共得輸3天的液。”楊女士說。
從上一位患者處買折疊床的不止楊女士一個,另一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也是從剛剛搬走的患者那里買的折疊床,“60元買下來的”。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名患者和楊女士侄女使用的折疊床與報刊亭所賣相同,經過二次轉手,價格相比報亭賣出的80元原價有所降低。
此外,還有一些在急診科停留時間較長的患者,選擇了自帶床鋪。王奶奶的老伴今年80多歲了,因為腦梗來到北醫一院,連續數日一直待在急診科的樓道里。不過王奶奶一家準備周全,床是兒子提前在網上買好搬來醫院的,“花了100多塊錢吧”,床兩頭有護欄,床上的褥子和床單也都是自己帶的。家屬們坐在床邊聊天,輪換著吃飯、休息,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圍繞著這張小折疊床進行著,“沒辦法,這里實在沒地兒,我們只能這樣。”王奶奶說。
多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住得時間長,“還是自帶或買一個床比較合算”。
調查
醫院急診冷熱不同
附近居民區集中醫院最緊張
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官網上查到,北醫一院急診科每天接納大約300人次就診者,擁有病床數63張,其中搶救床位3張,重癥監護床位18張,留觀病床數42張,臨時輸液椅40個。
一名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床位的數量是按照醫院標準來配備的,“提供不了太多”,而每天來急診的患者數量大,導致床位緊張。
友誼醫院急診科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告訴北青報記者,科里留觀室有30個床位,而每天要接收300多位病人,想要床位“只能排隊等待”。
一名大醫院急診科的醫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急診科內床位緊張的現象在京城部分知名醫院確實存在。
“現在老年病人越來越多。一些醫院接收腫瘤病人或者老年器官衰竭病人的科室爆滿,有些住不上院的病人積壓在急診”。此外,北醫一院、北京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由于“附近居民集中,且很多人把定點醫保選在這里”,使得這些地方常常人滿為患。
這名醫生介紹,急診科內因為住不上院而“壓床”的病人不在少數,“一些適合接受臥位治療的病人也需要床位”。而醫院的醫療資源有限,“各醫院急診科床位的數量不同”,一些醫院便出現床位供應不上的情況。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位于海淀區航天橋附近的304醫院和空軍總醫院并沒有出現“樓道擺放折疊床”的情況。對此,這名醫生解釋說:“航天橋附近的醫院分布較為密集,使得各醫院之間可以相互分散患者。”
措施
醫院已增加床位
床位滿時將與120協商轉院
北青報記者就急診科內患者自買、自租床鋪的問題,致電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對方表示,這種情況存在多年,“我們已經增加過床位了,但還是不夠”。
該負責人稱,醫院對此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我們也在跟120、999協商,如果床鋪滿了,就讓他們不要再送來了。我們也會針對病情給一些患者優先安排床鋪。”該負責人還表示,會把床位緊張的問題向上反映。
友誼醫院急診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對于一部分病人,我們會盡量把他們轉到社區或者二級醫院。”
?
?
相關鏈接:
海口一女子醫院候診錯過叫號 罵人踹門被警方罰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