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梳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開資料后發現,截至8月29日,中央紀委和部分省區市、副省級城市紀委通報曝光的883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典型問題中,扶貧領域突出問題有325起,其中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61起涉及鄉鎮干部,兩者占比86%。如果說數字稍顯冰冷的話,那么由不久前“楊改蘭案”牽連出的涉及當地扶貧政策落實不完全到位等問題,則進一步凸顯了在實現精準扶貧過程中,建立一個開放扶貧系統的必要性。
在新一輪的扶貧攻堅戰中,精準扶貧是個被反復提及的概念。顧名思義,精準扶貧的要義就在“精準”,即在精確識別扶貧對象的基礎上,從其現實需求和客觀條件出發,改變以往一些項目的“漫灌式”做法,有針對性地施策,從而提高資金效率和政策效果。扶貧領域涉腐“村官”的高占比,無疑是精準扶貧的最大掣肘。正如報道從325起案例中總結的,無論是“無中生有、虛報套取”“以權謀私、坐地生財”“張‘冠’李戴、優親厚友”,還是“雁過拔毛、順手牽羊”“欺上瞞下、挪作他用”,最終傷害的都是那些真正需要政策救助的人。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精準扶貧的關鍵在基層。確保基層部門把扶貧資金、政策按規定落到實處,就是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從治理的角度,無論是糾正扶貧過程中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還是打擊村官的腐敗行為,首要的是嚴格依法依規加大查處力度,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但同時不能忽視貧困地區相對偏遠、信息閉塞的現實。這種客觀狀況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現有體制下一些原本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有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失靈。比如,強調扶貧對象、項目的信息公開,但無法回避的是,一些貧困戶既不懂得就公開內容進行反饋,也不知道在發現問題時如何進行有效申訴。追根溯源,這是一個與現有行政體制伴生的封閉的扶貧體系。在這個體系里,政策的實施靠的是自上而下一級一級傳導,政策的效果則依賴自下而上的逐級反饋,一旦底層出現了偏差或瞞報,那么政策就難以“精準”。尤其是越往基層,工作量越是幾何級增加,單純靠自上而下的監督,即便人力上都難以為繼。
村級組織是黨和國家扶貧政策、資金資源落地的最后“中轉站”。因此,在強化監督問責、加大政策宣傳的同時,精準扶貧更應著眼于建立一個開放的扶貧系統,特別是在容易發現信息不對稱的基層。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不僅有自上而下的紀律約束和問責監督,更有來自原系統之外的制約。比如,一些地方已經實施的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不僅有助于給貧困地區對接新觀念、新思路,更有利于在原有的鄉村行政體制之外形成相對獨立的監督力量,從而增加當地村干部虛報套取、雁過拔毛的機會成本。再比如,引入社會公益組織參與扶貧,從而對原有體制的弊病形成一定的制衡,近年在很多地區開展的“免費午餐”項目,就是一個民間公益組織與政府機構合作高效扶貧的很好例證。
表面上看,避免基層“蛀蟲”侵蝕精準扶貧的根基,需要持續推進信息公開、不斷強化各種監督問責機制,但說到底,還是要提高基層的治理能力,并且只有這個治理體系中活躍著多方力量和主體時,才不至于出現“一言堂”、小團體合謀等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才能讓精準扶貧帶給人們更多期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