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人民網全州9月23日電 ?葡萄產業一直是全州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全州緊緊圍繞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鼓勵引導果農持續深耕,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來到才灣鎮南一村毛竹新農村,筆直的水泥路、氣派的小洋樓、還有文化活動室、戲臺一一映入眼簾,這些景象直觀地告訴來訪者:新農村的設施很完善、生活很幸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作為全縣優質提子葡萄種植基地,卻看不到葡萄架上碩果累累的景象。
“我們的葡萄不愁賣,一到葡萄的成熟季就全都被客商拉走了。”南一村委主任王新明樂呵呵地向大家解釋道。
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枧塘鎮紀委書記易立新,作為紀檢干部,他對本地所產葡萄的品質也尤為關注:“我們這里生產的葡萄可以承諾在生長期內絕不使用膨脹劑或者催熟劑等各類激素,而且在我們生產基地還建立了檢測室,對果品的各項指標嚴格檢測后進行分級。”
易立新所說的生產基地就是枧塘鎮為了扶持葡萄產業設立的萬畝巨峰葡萄種植核心示范區。有了規模化的種植和管控,果農也越來越重視產品質量,葡萄品質得到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每年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的葡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檢,我們果農把葡萄采摘下來包裝好,外地客商來了都不用驗貨就直接拉走。”易立新繼續介紹道。
和外地客商一起回來的還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我們今年通過發展葡萄種植,人均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八千元以上,以前有許多年輕人在家沒有好的工作都外出打工,現在看到了種植葡萄的好處又紛紛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鄉只要勤奮一樣可以致富。”枧塘鎮鎮長馬海船說。
靠種植葡萄富起來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憋著勁兒還想在做些什么,當地政府也思考怎么把葡萄產業引向深入。
節能環保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又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說干就干!毛竹山村從2006年開始籌建新農村,全村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規劃建設有農村特色小洋樓24座,已建成21座。建好了3.5公里進村道路和0.75公里環村道;建成了文化活動室、戲臺、籃球場、羽毛球場、氣排球場、停車場、休閑坪、水車、釣魚塘等一批活動設施;建成沼氣21座,風貌改造房屋10座,完成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電,新安裝路燈、自來水和太陽能抽水房。并對村內開展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形成了千年古酸棗樹、毛竹通道、桉樹通道、桂花樹通道和釣魚、采果等景點。
枧塘鎮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引進了農家樂項目,瓦窯崗自然村圍繞葡萄種植基地建起了農業觀光走廊,配套打造了集吃、住、游、玩于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農村擺脫了過去了“臟亂差”的形象,一步步邁向了“高大上”;果農也不再是過去的“泥腿子”,而是敞開家門當起了自己的總經理;過去只在葡萄成熟期到來采摘的游客逐漸成了一年四季都會帶著家人來的老朋友。
數據最有說服力:現有人口147人的才灣鎮南一村委毛竹山村,僅2015年旅游接待人數就超過2000人次,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其實,在全州的黨委政府看來,全州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下一步還有更多金礦可挖。“我們將要打造全州長征文化紅色旅游項目,同時與天湖的生態旅游、全州美食文化、炎井溫泉的養生文化、精品農家樂開發等形成紅+綠旅游產業,實現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發展局面。”從全州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本瑛的這段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產業以及其所引申出的農家樂項目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子而已,紅色的全州、綠色的全州還會有更多的奇跡。(李天支、沈泉池、韋金戎)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行走紅色南梁 朗朗書聲中看教育扶貧啟智民族未來(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