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正在觀看皮影表演
皮影被西方人譽為“東方魔術”。“長征路上奔小康”大型采訪活動在紅色故土環縣的行程,采訪團記者今日中午走進環縣道情皮影博物館,親身體驗了道情皮影“一口唱盡天下事,兩手武動百萬兵”奇妙之處。
昏暗的窯洞里幾個長凳,一張幕布便構成道情皮影的小劇場。幕布背后,65歲的敬延孝老人正雙手操控著皮影,在器樂的伴奏下時而高亢,時而委婉地唱著古老的曲目,臺下的觀眾已被這一切吸引進入角色。這便是環縣道情博物館的一個真實場景還原,將甘肅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敬家班”領頭人敬延孝老人請到館里表演道情皮影,讓古老的藝術走進了百姓生活。
道情皮影博物館展示的皮影
敬延孝老人告訴中國甘肅網記者,他是11歲開始學習道情皮影表演,到現在已入行55年,他小的時候皮影表演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一個班四到五個人,用一頭驢駝著全部演出家當,翻越大山深溝,順著羊腸小道走遍環縣的山山水水,于是鄉親們也把道情皮影親切稱為“一驢馱”。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這門古老藝術卻面臨斷代風險。好在現在這門藝術已經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名錄,政府的傳承保護讓這項藝術煥發了新的生機,只要他還能唱下去,就一定好好為大家表演。
道情皮影博物館展示的皮影
記者了解到,如今在環縣,不僅有像敬老一樣的傳承人熱愛這門藝術,年輕人也加入了這個行業,殷巧存就是一名皮影制作的愛好者,她的職業是一名幼兒教師,在環縣老城實驗幼兒園教書。空閑的時間她會來到道情皮影博物館制作皮影。殷巧存說,這是她的一項愛好,制作皮影可以學習傳統文化也可以陶冶審美情操,所以她會一直做下去。
道情皮影博物館展示的皮影
皮影何來?追朔源頭,讀者朋友可能都知道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去世,漢武帝思念的茶飯不思,常在夢中夢到李夫人。宮中太監為解漢武帝相思之情,便剪了李夫人的模型,通過幕布投影讓漢武帝看到了李夫人的影子。這可能是皮影的源頭。
那環縣道情皮影從何時產生又何時興盛?記者邀請環縣外宣辦主任文璟來介紹。文主任說,道情皮影最早產生于何時并沒有統一說法,但道情產生,事實上是道人布道,逐漸改變單一的說唱,將各種表演元素加入其中,行成皮影的表現模式。而環縣道情的興盛發展是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末的皮影大師解長春改良了皮影,為道情皮影興盛立下大功。
皮影制作愛好者正在為皮影上色
大家都說道情皮影,這個“道情”就是環縣皮影的特色,同時道情也不是地名而是一種唱腔,諸如平涼、天水的皮影唱的是秦腔,環縣的皮影就是道情。1959年9月,由我省排演的大型古裝戲《楓洛池》進京演出大獲成功,由此這種道情腔被命名我省特有的地方戲種——隴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