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保護殼”等三五年后風化?
23日中午,新華社記者上山查看了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修繕后的容貌,的確如網絡上發布的照片所見,原先殘缺的垛口墻被抹平,整齊壘砌的石頭面上鋪一層灰白色覆蓋物,讓它更像一條“平板路”。與附近地鋪青磚、保留墻垛的長城相比,這段延綿500米左右的“平板路”顯得突兀。
當地文物部門回應稱,長城是國寶,文物保護部門每年都在加強長城的維護工作,此次修繕長城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從方案設計、工程施工、現場監理和竣工驗收,每一步都符合規定。
據媒體報道,調查組專家成員付清遠接到任務,第一個到達遼寧省綏中縣調查。付清遠看過施工設計圖并到現場了解后認為,所謂“被抹平”并不準確,“該段長城因損毀嚴重,維修前就沒有城垛和女墻,按照原狀修整,原始長城就沒有青磚,石頭都沒了。”付清遠說,維修該段長城所用工藝為歸安加固,即穩固結構為主,使得長城結構安全即可,并不修補破損殘缺部分。
據媒體報道,此段長城的修繕方案為三七灰土即按照三分白灰七分泥土的比例調制,12厘米的三七灰土,就是最后呈現出“被抹平”的景象。付清遠對媒體說,再過三五年時間,這層保護殼就會風化,長城將露出石塊。
“水泥路面不存在,那么把長城修成白灰路面或三七灰土路面就對嗎?”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昨天對此表示了質疑。董耀會說:“沒有了原真性、整體性和古樸滄桑歷史風貌的長城,還是長城嗎?既然知道修的這條‘路面’三五年左右會風化消失,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錢這么修?”
“所說的三五年就能風化干凈是不可能的,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與兩年前相比,沒有多大區別。”董耀會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
白灰泥土修繕為何現場有水泥袋?
據了解,這段修繕的長城大約有1200米長。2011年,綏中縣文物局針對長城整體破損嚴重,部分地段有險情,委托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設計了維修方案。隨后,方案連續通過了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共獲得國家1000多萬元的補貼資金。
維修工程分4個標段,經招投標程序,分別由來自遼寧大連、沈陽和山東曲阜的四家古建公司施工,其中作為A標段的500米長城地基由大連園林古建公司維修,總造價300多萬元,遼寧一家專業機構還對整個施工進行了全程監理。工程從2013年7月動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過遼寧省文物局組織的技術驗收,即將報國家文物局最終驗收。
《長城保護條例》對修繕長城規定了十分嚴格的流程。維修申請和設計方案需向文物部門層層申報,各級文物部門都要組織專家組評審,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都必須具備相應資質。此次維修中,盡管相關單位資質完備,并嚴格遵守規定程序,但一些地方還是讓人生疑。
山腳下的小河口村多位村民向新華社記者反映,當時維修長城時,村民們靠往山上背水泥掙錢。在“被抹平”長城的不遠處,新華社記者發現多個編織袋,里面裝有疑似凝固的水泥塊,用石頭使勁砸都很難破碎。為此記者撥打大連園林古建公司一位姓李的女工程師的電話詢問緣由,她在聽筒那頭沉默了一陣,隨后掛斷。
“最美野長城修復”是否未批先修?
最美野長城的修復問題也引起了不少文保愛好者的關注。北京市民朱先生在國家文物局網站公開信息中檢索發現了兩條關于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修繕的“意見”。
這兩則綏中明長城的修繕工程意見書分別是,2016年8月9日《關于綏中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修繕工程的意見》,2016年8月30日《關于綏中錐子山長城小河口段1號敵臺-3號敵臺段修繕工程的意見》。
這兩份文件落款時間為2016年7月,而“問題長城”的修繕時間在2012到2013年之間。朱先生的疑問是:會不會存在先施工后報批的問題?
不過根據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信息,關于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維修的批復早在2012年就有過批復,而且綏中縣文物局副局長劉春華也表示,綏中境內長城長度達130多公里,對瀕臨坍塌地段的搶救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地方財政無力承受。專家的看法是,不太可能存在未報批就先修的問題。
“不報批的話資金都是問題。”盡管對于最美野長城的修復有諸多質疑,但是董耀會認為修復不太可能存在先修后批的問題。不過,在最美野長城修復遭遇廣泛吐槽的當下,文保部門還需拿出更多的證據平息質疑之聲。
?
?
相關鏈接:
遼寧野長城被抹平引爭議 修繕為何比破壞還可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