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曲麻萊9月25日電 題:草原興起“托牛所” 黃河源頭的“新畜牧”模式
中新社記者 羅云鵬
“以前牛羊在哪里,人就得在哪里;現在牛羊交給‘托牛所’代管,自己就不用再和祖輩們一樣‘固定’在草原上了。”才仁多杰在縣城約改鎮經營著一間小賣店,“雖然沒仔細算過賬,但是日子肯定是比以前(過得)好。”
“80后”牧民才仁多杰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人,此間地處黃河源頭,境內平均海拔4500米。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該縣縣域境內可利用草山面積3308萬畝,各類牲畜存欄量達47萬頭(只、匹),為純牧業縣和國家級貧困縣。
才仁多杰口中的“托牛所”是當地一個名為“藏迪”的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藏語意為“聚寶盆”。該合作社將牧民家中的牛羊及草場置于合作社統一放牧和管理,通過簽訂托管協議,實行按股分利,以幫助牧民向第三產業轉移。
“把牛羊放到合作社就是合理的投資。”40歲的扎加是藏迪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對于我們(牧民)來說,放一群和放幾只牦牛沒有什么區別,以前都是憑經驗放牧,現在通過對牧戶草場的整合,實行分區輪流放牧,不僅科學合理,還避免了一些因放牧造成的草山糾紛。”
于2015年成立的藏迪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現已吸納45戶牧民、超百人入社,集中管理和經營著1500頭牦牛和2280只藏系羊。
“以前家里養著20頭牦牛和50只羊,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必須每天都跟在牛羊屁股后面。”才仁多杰對比說,“雖然牦牛都進了‘托牛所’,但是酥油、曲拉等奶制品家里人照樣能吃到,自己經營小賣店,妻子也在縣城小學里做后勤服務工作,收入足夠(生活)了。”
“在曲麻萊,有著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的說法。”曲麻萊縣縣長尼瑪扎西介紹,牲畜代管整合的方式,統一了抗災保畜、畜疫防治和經營管理,通過扶貧扶持資金,已購買155頭適齡母牛和208只適齡母羊納入合作社,并以此作為牧民牲畜集體風險防控經營。
才仁多杰說,按照“托牛所”里簽訂的風險防控“合同”,如果有雪災、疫情等發生,集體所養牛羊的一半收益會補償給牧戶,作為后續發展之用,另一半則屬于合作社代管方,“如果遇不上(雪災、疫情等不可抗力),這也是集體的資產,年末還能有分紅,所以一點都不擔心。”
據了解,目前該合作社已形成權、責、利共擔的牧業管理體系,2015年轉變經營管理模式后,人均分紅折價為5273元人民幣。(完)
?
?
相關鏈接:
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 圍繞“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建言獻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