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隊員對自身心理狀況是否有正確的認知是一道難題;敢不敢邁出一步,向專業人士敞開心扉又是一個難點。規范執法行為,緩解執法矛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國首家城管心理危機干預中心26日在南京成立。據了解,“城管執法隊伍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由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專家組成。即日起,城管隊員有失落、焦慮等“想不通”的情緒,可以聯系專家面對面心理干預。另一方面,中心也向攤販等各類執法對象敞開大門,有什么想法都能來談。
若要給這個“城管執法隊伍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打分,我認為可以得到及格分。一半因為心理危機干預有助于緩解城管執法隊員的焦慮,避免負面情緒長期積累而導致行為失控,這對沖在執法一線的城管隊員尤為重要;一半因為該干預中心的目光已注意到城管隊員心理健康這一細微處,并未把他們當作一種冰冷的執法工具看待。把執法對象納入心理危機干預視野,讓小攤小販也有一個吐槽機會,則是一個小小的加分項,可獲得一個贊。
至于失分,部分在于實操層面,知易行難。一個人的評價由兩部分組成: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當社會評價長期過低,就會影響自我評價。自我評價不高,個體就會被負面情緒包圍。一上班就遭人白眼,挨罵是家常便飯,挨打也不罕見,可以說長期以來,城管隊員壓力山大。只不過,城管隊員對自身心理狀況是否有正確的認知是一道難題;認識到位了,敢不敢邁出一步,向專業人士敞開心扉獲得有效干預又是一個難點。對于經常強勢示人的從業者,示弱是一件艱難的事。更別說攤販等執法對象了,請他們去,他們也未必愿意踏進干預中心的大門。
更大的失分在于,心理危機干預對緩解城管執法矛盾的作用存疑。城管的心理壓力,部分來自執法對象,更大部分來自公眾(尤其是網絡)。在公眾的慣性思維中,城管與執法對象沖突,千錯萬錯都是城管的錯。為什么公眾不問青紅皂白,總是站在執法對象一邊?一方面,執法對象站在道德高地。近些年,城鄉之間生活成本逐漸趨同,大量農村勞動力都在向城市轉移,城市相關部門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一些人就只有自力謀生、自給自足,最常見的就是活躍在街頭巷尾的小攤小販。現實里,哪怕小攤小販占道經營、亂擺亂賣再讓人不勝其煩,但當城管對他們執法時,人們往往還是會受到同情心驅使。另一方面,城管執法缺乏彈性,不文明執法現象屢現。在壓力型體制之下,城市管理任務被層層分解,考核重結果、輕過程,重秩序、輕人性,導致城管執法缺乏彈性空間,面對沖突往往沒有緩沖地帶。
城管執法難題,原因錯綜復雜。歷史的、現實的;政治的、經濟的;行為的,心理的……規范執法行為,緩解執法矛盾,除了重視城管隊員的心理危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