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苦難,哪里就有拯救之力。而拯救之力,蘊含于犧牲精神之中。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國共產黨革命史凝成的至理,也是人類文明史形成的鐵律。
第三個國家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恰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深入開展之時。此時,我們清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精神脈動。
中國正走在弘揚民族精神與革命精神的道路上。一種社會氣象的形成,必定有其動因。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呼喚高尚情操乃至犧牲精神。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必然需要從革命先輩的精神遺產中汲取營養。走“上樹信仰,中立價值坐標,下劃紅線”的道路,用黨風影響政風和民風,必然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精神之源。
80年前那次長征,產生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堅忍頑強、不怕犧牲。長征前,紅軍已達30萬人,長征結束,剩下不到3萬人。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才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經過30余年改革開放,社會財富巨大增長,我們已經享受著較為充裕的物質生活,但一部分人精神沒有跟上,失去了方向感和價值感。避免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絕對價值的喪失”,以及由此而來的恐懼,是大眾所共同期待的。
人類文明史早就證明,任何民族要自我超越,尤其是實現歷史性跨越,注定不會只局限于物質層面。哪怕起于物質,終究還是要上升到精神和價值觀層面。
中國革命史上,長征是最重要的歷史性轉折,長征精神是超越民族歷史的偉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支撐,保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此后的革命和建設中取得長足發展,并在所有對手面前始終占據精神制高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一次新長征。道路曲折艱難,“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要超越前所未有之艱難,必須培育一種與目標和艱難度相匹配的新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來自哪里?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得益于一種長期駐存、從未消失的拯救之力。這種拯救之力發展到當代,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的強大犧牲精神。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不會也不應再重復近代發生的苦難。要保證我們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新的偉力。有些終極命題必須經常追問: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什么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怎樣獲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為幸福,如何贏得幸福?而最有效的回答或最佳詮釋者,正是為人民利益敢于犧牲自己一切的先烈。
不忘初心、激發信仰偉力,走好新長征路,這應該是我們在烈士紀念日里感念,在參加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中追思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公方彬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