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貴州甕安,寶堅鞋業的工人們在緊張工作。
在貴州:綠茶青山變身為金山銀山
多彩貴州,是中國西南的天然氧吧,這里生態保護良好,綠水青山,綠樹茵茵,這是貴州行的最直觀感受,也是貴州脫貧致富的最大法寶。
在湄潭縣興隆鎮的田家溝,確實有身在江南的感覺。水里,碧波蕩漾,山上,茶樹蔥綠,路邊,都是二層小樓。湄潭是著名的茶城,在湄潭的街上,有一個特別大的茶壺,也算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物。田家溝,是茶城的一個代表。
據興隆鎮黨委書記陳清松介紹,這里的茶農,每畝的收入可以達到5、600元,茶葉質量高的可以達到8、900元。全鎮的人均年收入可以達到1萬1千多,其中7500元來自于茶葉收入,基本占據了三分之二強。
在甕安縣,曾經在五金廠打過工,做過水果批發生意的黃先生,如今有了鞋業公司,解決當地幾百人的就業問題,全靠當地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
貴州省把扶貧開發作為最大的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徹底扭轉了長期在全國掛末的被動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后發趕超之路。
貴州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列舉了一組數字加以印證。按照國家扶貧標準2300元(2010年不變價),截至2015年,全省有農村貧困人口493萬,占全國總數的8.8%,貧困發生率14%。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貧困縣66個,有934個貧困鄉、9000個貧困村。在國家確定的“11+3”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涉及貴州省的有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三大片區”,覆蓋全省85.3%的國土面積,91.2%的貧困人口、90.6%的貧困鄉鎮、92.1%的貧困村、82.5%的民族鄉鎮。
同時,受區域整體貧困與民族地區發展滯后并存、經濟建設落后與生態環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公共服務滯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約,扶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
“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效。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扶貧產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狀況明顯好轉,社會事業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至2015年,貴州全省減少貧困人口656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預計從33.4%下降到14%,按省定標準累計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
“十三五”期間,貴州將深入實施“33668”脫貧攻堅行動計劃,認真落實“1+10”配套文件,實行“倒計時”,制定“作戰圖”,立下“軍令狀”,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用心用情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如期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