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把手機給我,我要做作業。”每當放學后女兒甜甜伸出小手索要手機的時候,母親劉女士都會陷入萬般無奈,她欣慰于女兒剛上一年級就這么主動完成作業,卻糾結于用手機寫作業的形式可能會毀了孩子的視力。
在北京,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小學生都需要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使用不同版本的APP軟件完成英語、數學、語文等科目的作業,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老師們樂意接受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孩子們熱衷每天捧著手機像做游戲一樣完成作業,但大部分家長對此頗有微詞,認為這種方式不僅影響視力,程序存在缺陷,甚至還有花錢陷阱。
寫作業用上APP,究竟利多還是弊大?
支持方
學生有興趣 老師能減負
記者調查發現,在本市小學師生中,廣泛使用的有“一起作業”、“阿分提”、“酷聽說北京版”等幾種APP軟件,在各軟件市場均可免費下載,涉及英語、數學、語文等科目。軟件可以組建班級,只要老師發送一個邀請碼給學生,即可登錄,就好似在網絡上組成了一個虛擬的班集體。
以英語為例,軟件下載了作業素材后,有聽寫、跟讀、試題等內容,每個選項中都會有不同的音頻文件,點擊即可播放,學生需要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跟讀、背誦、拼寫等,軟件會錄下學生的跟讀內容或者對解題進行評分,如果不正確或者跟讀不準確,軟件會要求學生重寫或重讀。學生每次作業之后系統自動評分,并且按照結果對全班學生進行排名。另外,APP軟件上的作業題不僅圖文并茂,還有聲音和動畫,對于學生來說學起來不枯燥。
豐臺區一所小學的英語老師認為,軟件以口語練習為主,可以對癥下藥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前好多學生不愿意當眾開口,這個軟件可以讓他們自己在家練習口語,而且軟件還能評判學生的發音是否準確。”對于老師來說,平常本來就課業負擔較重,如果在學校一個個檢查學生的語音作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這樣的軟件則可以大大減輕老師的負擔,老師還可以通過軟件的后臺,調取學生的練習音頻,以獲悉學生的真實口語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有網友贊它是“作業神器”。
不過,記者發現,除了減輕課業負擔和方便教學,老師使用這類APP軟件還會有其他收益。記者在手機上下載了其中一款APP的教師版,只要用手機號登錄,隨便輸入一所學校,起一個名字,就可以以教師的身份登錄軟件。在系統內,教師可以選擇課本并布置、檢查作業以及給家長發送通知信息等。記者發現,如果有30個學生綁定手機并完成6次以上作業,教師就可以獲得10元話費,如果有90個學生完成,則可以獲得30元話費。另外,如果教師邀請其他教師使用軟件,雙方均可以獲得30元的話費獎勵。
質疑方
影響視力:二年級小學生戴上小眼鏡
8歲的壯壯是朝陽區垂楊柳附近一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胖胖的小臉蛋早早就撐起了一副近視鏡,左眼100度,右眼75度。
壯壯媽告訴記者,上小學之前,壯壯經常捧著iPad、手機玩游戲,當她發現孩子視力比同齡人有所下降之后,就不讓孩子再碰iPad和手機了。然而上了小學的第三天,老師就在班級微信群里發了一條信息,要求所有家長在手級上下載一個APP軟件,此后,幾乎所有的英語作業,都在這個軟件上完成。壯壯媽很不情愿地在家里的iPad上下載了這個軟件,如今已經使用了兩年,孩子的視力持續下降。
“雖然說視力下降是多方面的,但壯壯由于個兒矮坐在教室前排,每天都要盯著老師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再加上現在每天至少半小時用iPad寫作業,能不加劇孩子的近視么?”壯壯媽說,平時我們都限制小孩玩手機,這下怎么搞?現在一管他,他就說在寫作業,我們又沒法一直監督孩子用iPad的時間,有時壯壯就會借著寫作業的名義玩兒別的游戲。
程序缺陷:做題做到一半系統死機
在海淀區上小學的妮妮今年一年級,開學一個月來,間隔兩三天左右,就會收到英語老師發來的APP作業。妮妮媽覺得,軟件里很多作業并不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原來,老師留的英語APP作業中,有大量的跟讀內容,軟件念一遍,孩子跟讀并錄下來,系統會自動識別孩子的語音,評判是否標準,并給予不過關、或者1至3顆星的成績。
“有的句子念得特別快,恨不得比我上大學時聽的英語還快,孩子根本跟不上。而且,有時就算孩子跟著念出來的和例句不同,系統也識別不出來。但妮妮每次得不到高分,自己都會特別著急,學英語也就沒有了積極性,對英語課的興致也不高。”妮妮媽說,用APP寫作業還經常遇到系統死機的情況。“有好幾次,要么是作業刷不出來,要么就是做題做到一半系統沒反應,孩子著急,我也跟著起急。”妮妮媽說,每次老師留作業都有時效性,眼看快到時間了卻因為系統問題做不完,刷手機刷到半夜,孩子也因為做不完作業不敢睡。
另外,妮妮媽覺得用APP做作業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科,英語作業比較適合在APP上完成,可以糾正孩子的讀音,但是數學、語文作業就沒有必要在APP上完成。“提筆忘字已經是電腦族的通病,小學生從小就在手機上做作業,基礎不扎實,手寫對孩子印象更深。”
花錢陷阱:掙“學豆”一年至少花上千
在昌平區天通苑上一年級的小宇也是APP作業的小用戶。小宇媽告訴記者,在系統里有一個班級排名,都是用“學豆”這樣的積分來排順序,完成作業、自學、下載其他的鏈接軟件等都可以掙學豆,甚至還可以直接花錢買。1塊錢20個,10塊錢260個,可以將買來的學豆送給老師,老師再用學豆獎勵學生。軟件還有很多收費學習軟件的鏈接,可以用來自學。
記者查看了一下,這些收費軟件大多按照周期收費,四五個軟件加起來一年要上千元錢。而學生在這些軟件上自學得越多,掙來的學豆就越多,在班級里當“學霸”的機會也就越多。“我們家孩子特別在意班級里這個排名。”小宇媽說,剛剛開學一個月,班上最高分的“學霸”已經有1100多個學豆了,而小宇只有100多個。小宇媽曾經問過“學霸”家長,家長說做題要花學豆,學豆用完題還想做,就得花錢買學豆了,因為孩子很積極,所以家長也就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
聲音
專家:依靠科技培養興趣 反而會加重依賴
教育專家認為,學校在推行這種教學模式時應多一份思考和衡量。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艱苦的動腦過程,依靠科技包裝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加重學生對科技的依賴,不利于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習是一種靜心思考的過程,要培養孩子自發地產生學習動力,而不是把學習用APP進行包裝。
教委:建議跟學校溝通
記者以學生家長身份致電北京市教委96391咨詢電話。接線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接到過關于教育教學必須使用APP等軟件的規定,也就是說市教委對此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具體細節建議咨詢區教委。
記者隨后又以家長身份致電朝陽區教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是否使用APP軟件教學,學校有自主權,區教委也沒有統一要求。“我們不支持也不反對,家長如果有意見,可以跟學校老師直接溝通,教委并不干涉。”
?
?
相關鏈接:
孩子寫作業慢怎么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