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清晨的陽光,符永膽背著膠水下山,由于割膠,他的背習慣性弓著。“300株,今天割了3公斤干膠,賣不到20元。”他嘆了口氣說。放下膠水,符永膽就種地瓜去了,他準備多種上幾畝,支撐起家中的收入。
符永膽,是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南訓村委會福才村村民,一家6口,兩位老人慢性病在身,兩個小孩在上學,其中一個小孩先天性殘疾,已經花了幾十萬元用于治病,除去報銷部分,自己承擔12萬元,不僅花光了積蓄,而且債務纏身。
“種了300株橡膠,還有2畝地瓜。”符永膽說,不論如何勤勞的割膠,總是抵不住價格下跌造成的收入減少。“不過,這幾年福才地瓜在當地算是有一定名聲,加上白沙政府發展電子商務,不愁銷路,準備今年多種,等明年收獲可以多賺些。”
符永膽已經嘗到了電商的甜頭。他告訴記者,從網上銷售地瓜價格要高些,今年賣了200斤,平均價格是5元/斤;而從傳統銷售渠道,平均價格是3.5元/斤。
“長期以來,農產品信息不暢,銷售渠道單一,導致農產品價低、甚至滯銷,制約著貧困戶脫貧致富。”白沙元門鄉鄉長符錦云說,連上一張網,打開一片天,“讓扶貧戶搭上電子商務快車,不僅促進農產品銷路增加貧困戶收入,也讓群眾開闊眼界”。
今年3月8日,白沙元門鄉南訓村農村淘寶公益便民服務站開張。白沙通過“消費品入村和農產品進城”雙向驅動,努力探索一條以電子商務為總抓手的“新經濟與傳統農業領域融合”和“新模式與扶貧攻堅融合”的發展道路。
“全縣已經成立了37個‘村淘’服務站,白沙綠茶、蜂蜜、蟲草雞蛋等農產品也開始通過‘村淘’外銷了。”白沙縣扶貧辦主任鄧成耀說,今年5月,金波鄉19戶農戶種植的2萬余斤毛薯滯銷,“村淘”合伙人與農戶通過網絡聯手賣毛薯,滯銷的毛薯很快銷售一空,賣到了北京、遼寧等地。
南訓村農村淘寶公益便民服務站負責人王麗萍說,白沙地處偏僻,農產品外銷不暢,農民總是擔心種了銷售不了,現在電子商務平臺建起來了,連接全國大市場,現在不是愁銷路問題,而是愁沒有好的農產品。
“今年元門鄉重點幫扶貧困戶發展蜂蜜、地瓜、竹筍等產業,通過技術培訓等,規范化種植,上規模、提品質,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符錦云說,把產業做大做好了,再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就可以讓貧困戶實現永久性脫貧。(記者況昌勛 通訊員張俊林)
?
相關鏈接:
海口“大坡特色”模式幫扶貧困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