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傳統文化 ——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表達了他個人的文化理想,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注入了積極的能量。
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濃烈興趣與自豪感,從他在公開講話和行文中頻繁引述的中國古代典籍、詩詞、俗語中就可以窺見。他從政以來,也身體力行地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1983年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時,恰逢中央電視臺籌劃將名著《紅樓夢》拍攝成電視劇,并選擇在正定搭建“榮國府”的臨時外景拍攝基地,習近平通過多方協調努力,費盡心力將“榮國府”實景建成了永久建筑,為弘揚和傳播《紅樓夢》這部名著留下了可觀可感的載體。
2014年“五四”青年節,他到北京大學考察,專程來到人文學苑與中國哲學學者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的編纂情況,并贊揚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創新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還曾在到訪北京師范大學時,明確反對課本中去掉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習近平明確指出,領導干部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
對于領導干部應如何學習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也有具體的闡述。他認為領導干部要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總之,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倡導文化自信——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傳統文化觀不僅影響著習近平的話語和行事風格,也貫通在他治國理政的思路中。其中最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明確地傳遞出他對文化事業重要性的認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他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一論述使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習近平對于文化自信的豐富闡述和多次強調,折射出這四個字在他心中的重要分量。早在2012年11月15日,他履新總書記當天會見中外記者時就談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三個“更”字,凸顯出“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強調文化自信,對于糾正今天文藝界某些熱衷“崇洋媚外”的論調和現象有著深遠意義。習近平在座談會上對文藝工作者們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他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如何實現文化自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也給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他理解的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身為“資深文青”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者和文化的觀點理念,內涵豐富多樣,但都與對民族命運的思考和關切緊密相連、一脈相承。正如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相關鏈接:
習近平會見南非總統祖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