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都要嚴格遵照標準化操作程序,死守安全規范,這樣才能減少偶然性,提高航空安全系數。
10月11日上海虹橋機場兩架客機險些相撞一事,民航局已作出初步結論,對有關人員的處理,相信很快會公布。昨日,有媒體報道,虹橋機場塔臺所有領導已被就地免職、轉崗,不過機場空管部門對澎湃新聞回應稱,最后處罰結果目前仍不明確。
事件發生的這一天,堪稱東航“黑暗一日”。涉事兩架飛機都是東航的飛機,當時兩機垂直距離僅19米,翼尖距13米,只差三秒鐘就釀成慘禍,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人心有余悸。機場指揮、航班調度等問題很專業,我們未必懂得,但航空安全和人們息息相關,影響重大。公眾有理由知道,這一天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
每個行業都有一套流程與規范。這既是過往經驗的提煉,也是保障安全的基礎。遵守規范流程,固然不能保證絕不會發生安全事故,但不遵守規范流程,肯定遲早要出事故。“10·11”事件就是在塔臺和橫穿跑道的東航A330飛機嚴重違反工作標準、多項人為錯誤疊加的背景下發生的。
從民航局此前通報看,塔臺管制員至少存在盲目指揮、雙崗制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而東航A330機組接受錯誤指令后,看到有飛機起飛并未提出質疑,而且違反工作規定,關閉了應答機,等等。據報道,事情發生后,塔臺當班管制員還曾給330機長打電話要求瞞報,若如此,則性質更加惡劣。這次事件不止一次有機會避免,結果卻因流程規范被拋棄險釀大禍。若不是準備起飛的A320機組處理到位,兩架飛機上數百名乘客的生命恐怕難以預料。
但我們不能指望,每一起事故中都有像A320機組這樣的力挽狂瀾的角色。事實上,在那驚險瞬間,存在太多不可控的偶然因素。比如說,很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哪怕A320處理果斷,也無法躲過致命一撞。實際上,如今回顧這起事件,多少有以結論倒推的意味。所以,更重要的是都要嚴格遵照標準化操作程序,死守安全規范,這樣才能減少偶然性,提高航空安全系數。
民航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可能就是大事。據報道,去年民航全行業未發生運輸航空事故:自2010年8月25日至2015年底,運輸航空連續安全飛行64個月,累計安全飛行3672萬小時;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10年滾動值為0.01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過,去年全年運輸航空仍發生嚴重事故征候(即不構成事故但影響或可能影響安全的事件)8起。這表明,規范與安全操作的弦必須時刻緊繃著,容不得半點松懈。
規范化操作的背后,涉及制度健全、人員培訓、日常管理等等,一個環節扣著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不能疏忽。虹橋機場“10·11”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標準操作程序失守,根源卻在整個機場的日常管理規范上,所以,除了對事故人員進行處理,還應舉一反三、加強反思,對機場和全行業進行安全生產整治,杜絕再次發生類似低級錯誤。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