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倒在鄰居家門口,同樣會給自家招來蒼蠅。蒼蠅多了,最終禍害的是“同一個世界”。
據10月16日《新安晚報》報道,去年10月,1400噸生活垃圾從浙江“乘船”來到安徽鳳臺縣境內填埋,導致土壤污染,飲用水源受破壞。安徽省環保聯合會向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將王某、高某等8人,王某的公司以及浙江桐鄉市烏鎮鎮政府、濮院鎮政府、梧桐街道辦事處、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等4家單位共同告上法庭。11月1日,這起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將在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近來,垃圾跨省偷運偷埋事件頻頻被曝光,背后的產業鏈也逐漸清晰。大城市每天產生大量垃圾,處理不過來、處理成本高,于是一些未經審批、沒有合法資質的公司主動“示好”,把這“臟”活兒攬過來,然后把垃圾偷運到不怎么受關注的地方。垃圾輸出地的相關部門未必不知道這中間可能存在的勾當甚至違法違規行為,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
此番案件與此前被曝光的諸多垃圾跨省傾倒偷埋事件有著諸多共同之處,但此番案件的后續司法程序給了我們一些新啟示。
首先,對垃圾跨省傾倒可以提起環保公益訴訟。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修訂后的環保法,其中一大亮點是,符合條件的組織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而此前多年環保公益訴訟一直面臨立案難的問題。盡管針對此案的公益訴訟尚未開庭,但它至少告訴我們,今后再遇到這種跨省、跨地區的垃圾偷運傾倒事件,垃圾輸入地即被傾倒地的環保組織是有權并且代表當地民眾訴諸法律、依法解決問題的。
其次,起訴的對象即被告不僅局限于具體實施垃圾偷運偷埋的無良、無資質企業,還應包括對這些企業沒有盡到必要的審查、審批義務和職責,導致違規傾倒順利實施的地方職能部門。
再有,此番環保公益訴訟所要追究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垃圾偷運行為施害方依法所需承擔的刑事責任并不矛盾。事實上,王某、高某等人已因非法掩埋處置有毒有害生活垃圾,造成公私財產損失,被檢察機關以污染環境罪提起公訴。此案也已開庭但尚未宣判。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此番事件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即將垃圾跨省偷運傾倒事件納入法治軌道,依法劃分、追究各方主體在整個事件中所須承擔的責任,“主角”“配角”哪怕是“士兵甲”都不能輕易放過。這也在震懾其他對這種“骯臟生意”抱有希冀的人——一旦出了事,不是賠錢就能了事的,要“全方位”接受法律的制裁和處罰;一些不作為、不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的部門、人員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法律代價。
環境問題,不分你我。每每爆出跨地區傾倒垃圾事情,垃圾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總會陷入“纏斗”或者“打嘴架”,事實上,之于整個環境生態,并沒有什么“你的”“我的”之類的嚴格界限——把垃圾倒在鄰居家門口,同樣會給自家招來蒼蠅。蒼蠅多了,最終禍害的是“同一個世界”。
破解“垃圾圍城”等環境問題,需要人人出力、人人擔責。一方面,對那些做“骯臟生意”,縱容、默許“骯臟交易”的人和事,公眾應該擦亮眼睛,及時發現、舉報,公益組織應該積極提起更多公益訴訟,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職,用公正的審判、裁定,引導人們正視污染行為和危害;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要探求解決“垃圾圍城”的正當路徑,要把垃圾處理、清運交給真正負責、有資質的專業組織、部門和人員,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今天偷懶,就是在為明天、為子孫“埋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