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開幕式現場。張茵 攝
柴曉明在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何蔣勇 攝
中國大運河,千年來通衢南北、富庶兩岸,被人們喻為“中國東部平原的母親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下大運河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也備受各界關注。
21日,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在會上指出,目前大運河的保護仍面臨諸多問題,而對其的保護與利用,也亟待法律法規的完善,尤其需要一部像《長城保護條例》一樣的國家層面的法律支撐。
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杭州市運河集團、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市西博辦共同承辦。其以“活世遺·通文脈·游運河”為主題,廣邀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荷蘭等國的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及運河沿岸城市代表,共同探討世界遺產的保護開發,推動中國大運河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此次論壇的演講嘉賓,柴曉明首先積極評價了中國大運河近年的保護和利用實踐。
他表示:“近年在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方面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法規、建立起許多制度,也做了一批成系統的保護規劃,實施了一批整體保護的項目工程,效果令人矚目。運河沿線很多地方由臟亂差,變為了社會公眾可以欣賞傳統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場所。此外以杭州采用政企合作、各司其職方式,進行大運河的保護和利用為代表,各地靈活有效的管理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
同時柴曉明指出,當下包括大運河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進入“后申遺時代”正出現三大方面的主要轉變,即“從國家到地方、從項目到制度、從保護到利用”。
“從國家到地方是指保護管理工作系統性減弱,保護管理的主體責任下移,保護經費投入和相關項目減少等;從項目到制度是指申遺成功后保護管理工作由被動保護轉向主動保護,由運動式突擊轉向建立常態化保護機制和體制等;而從保護到利用是指世界遺產在后申遺時代要從為以前保護和管理工作補課,變為上好保護和開發利用這門必修課。”他提醒,這些轉變,一定程度上令許多新老問題愈發凸顯。
“首先運河遺產仍然面臨破壞風險,其調查認定工作也任重道遠。運河申遺時很多點段沒有列入,其與一些新的發現如何認定保護是非常大的問題,而一些保護工程因為后期保護管理不到位而劣化的問題,也需注意。此外運河保護工作有所松懈,如申遺后部分河道得不到有效維護,一些保護展示設施申遺后閑置等。再如中長期保護管理規劃的內容實施進展緩慢,特別是一些中遠期的規劃內容難以有效推進。還有我們的遺產監測和檔案體系建設依然薄弱。”他說。
柴曉明特別指出,當下運河的保護管理體制亟待落實,法律法規需要完善。“運河遺產管理十分復雜,申遺后多部門、跨地區協調管理的復雜局面沒有改變。我們缺乏一部像《長城保護條例》一樣的國家級法律法規支撐,當然這件事情難度也較大。”
最后,對于后申遺時代如何加強對大運河遺產的保護,柴曉明也提出了五個“繼續”的建議。
“要繼續鞏固大運河申遺階段各方面的創新,進一步落實大運河協同管理機制;繼續發揮和鞏固此前形成的各級會商制度、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的作用;繼續加強運河遺產的調查研究工作,整合運河的遺產資源;繼續充分發揮大運河監測體系的活力和效率,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來做這件事;繼續向社會公眾加強宣傳,公眾參與尤其重要。”柴曉明說。(完)
?
?
相關鏈接:
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串珠成鏈 內外兼修掘發展潛力
京杭大運河沿岸城市共商傳承與保護 吁勿過度開發
拱宸橋畔放歌聲 第五屆大運河文化節開幕
江蘇高郵一男子酒后開車沖進大運河 車內兩女子溺亡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